第359页(2 / 2)

但是,因为这些承重墙也是要可通过的,要在承重墙上开门,所以承重墙的厚度有极限,钢筋的占比也有个极限。

如果为了把楼进一步盖高、就把钢混承重墙加厚,加到一定程度就出现边际效应了。再往厚加,下层承重墙的开口(比如门和通道)承受的应力集中、种种其他杂七杂八的建筑学专业术语上的效应,就会让加厚变得得不偿失。

对于外行看热闹的人而言,细节不重要,只要知道“加厚承重”这招是不能无限加的就行。

但这倒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比如把承重结构的下层做成彻底闭环封死的状态,不允许留门,不允许留通道,那就不会在这些薄弱点被压垮了。不过这样就会导致某些楼层和区域非常浪费——

一整层的承重墙都是没有开口没有门的,承重墙内部的空间不就无法进入无法利用了么?那你还盖那么高的楼干嘛?直接盖实心的金字塔好了。

这也是为什么到西尔斯和世贸双塔为止,前人没想过去突破这个极限,经济上太不划算了,大洋国人又过了刚刚暴发户富起来的早期阶段,犯不着再为了世界第一高楼折腾。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的吉隆坡双塔,也是那种落后结构,所以他们破世界纪录的程度才如此局限,只是在尖顶上做做文章。

600米到800米,需要的是彻底推翻现有底层结构的船新方案!

幸好,顾鲲虽然不懂建筑,好歹也在交大海院读了四年本科,工程基础还是在的。

更重要的是,他大致了解过后世迪拜塔和沪江中心大厦这些的粗略结构特色。

他只能拿出纸笔来,跟设计师们纸面讨论:

“承力结构的事儿,现有世贸双塔这一类的方案,确实有瓶颈。但是,如果把承力筒做成绝对封闭、没有开口没有门没有通道,那不就回避了你们刚才说的弊端,可以无限加厚来提升承重极限了么。

当然了,承重柱体肯定还是要带有一定锥度的,这个不用我多说,你们都是行家,肯定知道这些常识。越往下越厚、越往上越薄嘛。”

所谓锥度,就是很多柱体加工的时候,要下面大一些上面小一些。

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去看路灯杆电线杆,仔细量一下你就会发现路灯杆都是下面粗的,一般是4度的锥度率,接过市政工程的设计师都懂。(我当年也做过接市政工程的设计师,七八年前了吧,那阵子led行业市政节能改造这些很火)

这些常识,同济建院的大牛当然毫无交流障碍。

不过,他们仍然很是惊讶:“这么搞,承重圈以内的空间不就绝对封闭、浪费了么?没门没通道的房子怎么用?”

顾鲲下嘴唇压住上嘴唇,轻蔑地吹了一下额发:“切,你不知道,我盖这个楼就是抢世界第一的嘛?你跟我讲什么实用性、建筑面积利用率?要不是直接盖个实心金字塔有作弊嫌疑、还没法供游客观光,我早特么直接盖实心的了!

我再说一遍,把你们伺候其他甲方时考虑的指标都烧掉!我这里只有一个最高优先级的指标,世界第一!其他指标,是要在满足了这个指标之后,才考虑的。”

同济建院的人很快默不作声了,他们着实被开了一番脑洞,更关键的是,他们入行半辈子,第一次遇到完全不在乎建筑面积利用率的甲方。

所以,他们的很多思路,需要从根子上推倒重来。

这也不能怪他们,毕竟华夏才富了没几年,之前国内没见过这样变态的需求啊。

乙方的想象力,也是在此之前的其他甲方培养出来的,这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