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砸坏一些摄像机,他是丝毫不在意的,甚至最后那个镜头落地的抖动、镜头玻璃的碎裂,拍出来的画面龟裂,都能增加史诗的神圣感和未来观众的代入感。
童院长似乎突然矮了20厘米,他知道今天要是中途反悔不接这个活儿的话,说不定就不是钱的事儿了,而是有可能被顾鲲灭口。
他只能矮着身段,用求饶的语气恳求:“顾先生,700米足够你保持世界纪录30年以上了!我们不是骗你,不是想挤牙膏从你这儿多骗钱,绝对是有真真切切历史依据的——
纽约的大通曼哈顿银行、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这几幢楼都是1930到33年之间建成的,前两座就是因为比之前的世界第一提高不够多,所以很快被人超过。
可是帝国大厦就是比克莱斯勒大厦提高了足足三分之一以上,从282米一口气拔高到381米,所以保持了世界第一足足40年!同行都知道,同时代要明显超越帝国大厦的成本太高了!
而70年代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进一步把世界纪录从381米提高到442米,提高幅度百分比是两成左右,所以西尔斯大厦只保持了20年左右的世界第一。
现在马来西亚人的吉隆坡双子塔,我们讨论之后,也确实不得不承认马来西亚人目光短浅,只比西尔斯提高了2,所以确实保持不了几年,我们有风声听说湾湾人就在暗中阴谋,等的就是马来西亚人结顶再狙击他们。
不过,历史百分比数据是不会骗人的,我们基本上可以总结出,‘比目前的世界第一高10,就能保持10年的世界纪录’这个设定,是没问题的。帝国大厦比前纪录高40就保持40年,西尔斯比前世界纪录高20就保持20年。
您要保持30年,我们让你比马来西亚人的吉隆坡双塔高出50,甚至至少比湾湾人规划中的高出40,怎么算都是有很大余量的,你保持40年都没问题。”
数据如此翔实,可见童院长的人,是真心做了功课的,殚精竭虑算了一切可以从历史中预测的可能性。
只能说,如果不是重生者,谁能想到迪拜人如此疯狂,孤注一掷跟赌命似地嗜血。
顾鲲叹了口气:“我们来说说你初选的施工方案吧,怎么就盖不到800米以上,我都说了,不要给我计算成本。”
顾鲲决定还是稍微提携一把,至少他知道后世的沪江中心大厦和迪拜塔是怎么盖的,至少大方针大原则知道。
或许真的要从方案的底层认知上,点拨一下,这些缺乏赌命想象力的设计师才能开够脑洞。
真是已经说了不差钱、拿枪抵着他们脑袋让他们充分做梦,都梦不到啊。
贫穷限制的想象力,不是武力和生命威胁能逼出来的。
第132章 不破不立
顾鲲是很不喜欢跟设计师讨论具体技术方案的,一来是他相信术业有专攻,二来是一旦讨论了,就容易限制住思路的发散性。
项目经理从来都是要暴君的,老子管你能不能实现怎么实现。提需求的人想那么多还立个几把毛的项呢。
可惜,现实与理想差距过大,让他不得不破一次例。
在顾鲲一张一弛的询问下,同济建院的设计师们,很快在童院长的引导、梳理下,把几个主要难点,拿来大吐苦水:
“这个项目,您非要盖800米的话,最大的问题还是地基和主体结构承重的风险。我们不知道地基要打多深、目前也不知道地质的基础。即使知道了这些,现有的钢筋混凝土分应力承力结构,恐怕也撑不了那么高,600多米就是极限了,这是行业公认的。”
这番话,外行人不一定听得懂。稍微用人话翻译一下,就是强调“现有结构的承重柱体系”,到了一定高度之后,就连自己本身的楼层自重都撑不住了。
举个例子,目前全世界主要的直筒子摩天大楼,比如芝加哥西尔斯,纽约的世贸双塔,都是那种结构。
最外圈因为是玻璃幕墙,所以外墙其实是不承重的,就是挂在内侧的承重墙上的,用承重墙横向伸出去的钢筋桁架把最外圈拖住(可以理解为普通住宅那些伸出去凌空的阳台,就是用圈梁或者桁架托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