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页(2 / 2)

见魏王说的不容置疑,信陵君也意识到,西塘渡口的得与失已经关系到魏国的生死存亡。如果真的让韩国包围了大梁城,魏国失去了反抗的力量,只能求救于各国诸侯。鏖战正酣的赵、燕、齐、楚四国会因为大梁被围而罢兵吗?即使各国愿意出兵,又要多久才能抵达大梁?到时,魏国更多寄希望的只能是和韩国签订城下之盟,割让大片土地,换取韩国的退兵。

只是,韩国可不是秦国。秦国两次围困大梁,之所以退兵,乃是因为攻克不了大梁城,即使攻克了大梁,灭掉了魏国,得到的大片土地也是飞地而已,很难守住。韩国却是和魏国接壤,得尺既为韩之尺,得寸既为韩之寸。韩国已经有了攻克大梁的方法,真的会退兵吗?信陵君很怀疑。

但信陵君还是说道:“臣一定效死,不负王上所托!只是,为了保险起见,我们是不是同时向韩国求和?如果韩国愿意主动退兵,那再好不过。这次韩国反悔,没有和我们魏国议和,肯定有韩国御史大夫范睢在里面挑拨,魏齐乃范睢的死敌,我们魏国故意放跑魏齐,韩国若是因此才兴兵伐魏,也许还有转圜的余地!”

魏王想了想,前不久,韩国还信誓旦旦地表示,愿意接受魏国的求和,现在突然变卦,倒也真可能是范睢把私人恩怨强加到魏国身上,因此点头同意了,但提醒道:“求和的事情要快!免得韩国故意拖延,悄悄往这边增兵。所以,可以求和,但不能把希望所都寄托在韩国答应求和上。这西塘渡口,是决计不能留给韩国太久的!否则,夜长必然梦多!”

“臣明白!王上!若是形势极度恶化,韩军兵临城下,即使想要水淹大梁,也需要耗时两三个月!这段时间,也足够我们搬救兵了!”信陵君见魏王有些慌乱,安抚道。

魏王脸色一喜,随即黯然下去,道:“希望韩国可以接受我们的求和吧!信陵君,赶紧出兵夺回西塘渡口吧,拜托了!”说完,竟是深深作了一揖。

“臣告退!”信陵君神色一凛,恭恭敬敬地回了一礼,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在判断清眼下的局势后,魏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行动起来。除了留守两个渡口的三万大军和留守大梁的五万大军,信陵君带领魏国最为精锐的七万大军(还有三万大军是裨将军段德率领的),直奔西塘渡口而去。与此同时,韩王也率领超过二十万的大军以最快的速度向西塘渡口赶去。至于四万七千名投降的魏军,韩王只留下了两万人看管他们。

西塘渡口,段德眼睁睁地看着韩军紧锣密鼓地逐步完善着防线,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下去了。明知道这个时候发动攻势必定伤亡惨重,但时间不等人。段德顾不得等后续的援军,径自带领手下的三万士卒从密林里冲出,杀向韩军。当然,慑于虎贲营无往不利的兵器,魏军在这次主动出击中加强了弓箭手的力量,也更加注重数人小阵的配合。

魏军的到来显然让韩军一阵慌乱,但也只是一阵慌乱而已。单从韩、魏两方的实力来说,有了舟师支援的虎贲营在人数上已经不下于魏军,唯一的劣势就是虎贲营连番苦战,士卒都有些疲惫不堪了。但韩军的优势也很明显,有舟师的弓箭手支援,还有装备了半个虎贲营的锋利器械,也足以抵消魏军的些许优势。

朱亥当然知道,魏军最主要的目的是迟滞己方,不给己方构筑防线的时间。哪怕三万魏军全部战死在这里,对魏国来说也是值得的,因为后续源源不断开来的魏国援军可以把没有营寨守卫的己方撵进丹水。所以,哪怕虎贲营再累再苦,也不能后退半步。

朱亥抽出四千虎贲营的士卒,接替退下来的舟师,迅速占据了拒马阵中有利的地形,严阵以待。一直在附近戒备的韩军弓箭手们则是迅速集结,摆成数个千人方阵,将箭矢对准了越来越近的魏军。

魏军刚刚冲入到距离西塘渡口尚有一百多步的距离上,韩军的弓箭手就开始放箭。密密麻麻的箭雨不断地将魏军射翻在地,但冲锋的魏军不为所动,只顾拼了命地往前冲。魏军的弓箭手们更是勇敢,完全凭着直觉,没有任何防护地一边向前冲刺着,一边向半空放箭。这种以命博命的手段虽然吓不跑韩军,但也足以给韩军造成不小的创伤。谁都知道,韩军的弓箭手每多伤亡一个,冲锋的魏军就更加安全一分。在付出了三四千人的伤亡代价后,魏军终于抵近了韩军布置的第一道防线——拒马阵。

韩军设置的拒马阵虽长,但也容纳不下三万魏军,所以,不少魏军从南北两翼想要越过浅滩,涉水去攻击韩军大营。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西塘渡口的地形,在最开始的时候,西塘渡口纯粹是在河滩上依水而建。但随着秦军数次从这里突破攻打魏国,魏国特意征调数万民夫,填平了这一小段的丹水。西塘渡口也就成为了三面环水,易守难攻的要地。南北两侧的水虽然不过齐腰深,但也足以迟滞步卒的行动。哪怕是骑兵到此,也只能是望水兴叹。因为失去了速度的骑兵,将会成为弓箭手们最好的靶子。

魏军为了尽快拿下西塘渡口,可谓下足了本钱。除了正面强攻韩营的两万精锐,南北两侧也各有五千魏军冒着韩军一刻也不停的箭雨,坚定地往前推进。

很快,射光了箭筒中长箭的韩军弓箭手速退,把空间留给身后的剑手和盾牌兵。韩军的态度很坚决,对于南北两侧来袭的魏军,由韩国舟师中的弓箭手压制。韩军的主要注意力,还在放在了拒马阵外来犯的魏军主力。

双方在宽不过两步,道路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拒马阵中厮杀开来。魏军破釜沉舟,没有留任何预备军队,显然是摆明了不胜即死的决绝态度。韩军也是无法后退,拒马阵的身后是韩军仓猝间尚未建好的第二道防线,一旦让魏军破阵,魏军可以一口气把韩军赶入河中。

没有了退路的双方一上来就展开了死战,没有丝毫的试探。狭窄崎岖的地形极大地限制了双方实力的发挥。在拒马阵中,稍不注意就会碰到尖锐的刺桩,头破血流还算是好的,如果用力过大,甚至会一命呜呼。

韩军无疑表现得更加娴熟,无论是配合还是进退,都很有章法。但吃过拒马阵苦头的魏军也有准备。魏军准备了大量的弩箭手,时不时的放冷子,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韩军的这种优势。因为魏军小心翼翼,稳扎稳打,虽然推进的慢一些,但却很扎实。而且,魏军每在拒马阵的一角站稳,就会用绳索、长戈将这一角作为路障存在的拒马搬开,方便后续的军队推进。哪怕因此付出很大的牺牲,也不改这个既定的策略。

除了南北两侧的魏军被韩国舟师死死压制住,拒马阵中的战局变得胶着起来。双方唯一可以比较决出胜负的,只剩下双方的意志力。段德将每名韩军,小到普通的士卒,大到校尉、裨将,全都明码标价。想要立功吗?很简单!去杀韩军!杀的越多,功劳越大!哪怕你战死了,也不会有人贪墨你的功劳!这极大地提高了魏军的积极性。

面对一波接着一波悍不畏死的魏军,如果不是虎贲营的盔甲实在精良,韩军的伤亡绝对会达到一个难以承受的数字。两个时辰后,第一波来自大梁的援军抵达西塘渡口。两万魏军生力军的抵达,让韩军承受的压力愈大。拒马阵已经被破坏了五分之一,更糟糕的是,韩军一直没有喘息的机会。好不容易消灭了南北两侧来犯的一万魏军,新加进来的魏军又“重蹈覆辙”,发起不要命的冲锋。不少韩军弓箭手的手臂因为长时间不停地放箭而抖的厉害,韩国舟师不得不放部分魏军冲进营来,用近战来解决部分,以减轻弓箭手的压力。

朱亥清楚地知道,第一波两万魏国援军抵达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也许再过一个时辰或者用不了一个时辰,魏国援军的主力就会抵达。到时候,虎贲营的装备再精良,也会因为过于疲惫而被魏军轻易斩杀。留给自己的时间实际上已经不多了。等魏国大军越来越多,己方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不如趁着魏国援军主力还没有抵达,先杀散眼前这支魏军。

想到这里,朱亥提前动用了当做最后撒手锏的重步兵。三千一直被朱亥雪藏的重步兵一直没有参与到拒马阵的防守,可谓养精蓄锐。一接到朱亥的命令,重步兵们如同出笼的猛虎,从拒马阵中杀了出去。猝不及防的魏军顿时吃了个大亏,谁也没想到,韩军怎么有这么大的胆子发起反扑!重步兵面对毫无防备的轻步兵,更准确的说是大量的弓箭手加上少量的盾牌手、长剑兵,即使重步兵不过三千人,即使魏军轻步兵的数量高达两万人,也完全是一场虐杀。魏军好不容易抢占到的阵地很快失守,被韩军坚决地挡了出去。在丢下了五千人后,魏军成功地撤退到了本阵。韩军则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