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页(2 / 2)

韩扩马上就急了,自己容易吗,自己好端端地执掌韩国的马政,偏偏要被宗正推荐去当那三川郡守。虽然自己是向宗正求官不假,毕竟韩国少战马,自己这个差事油水不多,但也没想到宗正要把这个烫手山芋给自己啊!

依照文兴侯的分析不假,三川应该是安全的,但秦国向来不按照常理出牌。魏国在函谷关面前的防线就像是纸糊的一样,一捅就破。秦国要是真发了疯攻打宜阳、伊阙,自己就真遭罪了。

更关键的是,三川这么繁华,宗正肯定时不时来麻烦自己。文兴侯明显就是韩王用来监察百官的,到时候自己吃不到羊肉惹得一身骚就得不偿失了。

韩王然这个时候却是笑了,问道:“韩太仆,你以为你可堪此任吗?”

韩扩如蒙大赦,当即忙不迭地回道:“臣以为,当下我大韩良马越来越多,发展骑兵时机已经成熟。臣浸染此业多年,还是继续为王上培育战马好。”言下之意,不言而喻。

宗正韩辛当时就愣住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三川郡守这么好的差事韩扩居然不要,真是脑袋发了烧,也罢,以后休想麻烦自己给他谋个好差事。

韩王然这个时候转过身来,对心里暗自咒骂不已的韩辛问道:“太仆不愿担任此职,宗正可有其他人选吗?”

韩辛细细想了一下,如今宗贵要么身居要职要么身份太低,自己都不好向韩王举荐。不然再闹出了笑话,那自己可就成了笑柄了。想到这里,韩辛低下头,回道:“臣没有了。”

“那众爱卿呢?冯亭此人在华阳风评极好,寡人当初为太子时之所以获胜,其出力颇多。如果众爱卿没有什么合适人选的话,那就任命冯亭为三川郡守吧!”韩王笑吟吟地说道。

众臣哪里还不知道韩王的心思,这是再明显不过的暗示了。除非有人愿意冒着得罪韩王的风险,放弃自己的要职,毛遂自荐。否则,与韩王有旧的冯亭是当定了三川郡守。只要控制住郡守底下的县令,三川还不依然是自己的底盘,因此,众臣们齐齐说道,“但凭王上决定!”

“好!那寡人就封冯亭为三川郡守,即刻上任!”

第一百三十五章 新政与群臣猜想

韩王然环顾群臣,言道:“我韩国积弱已久,虽赖赵、魏之力侥幸得三川、南阳两郡,但国无远虑必有近忧。眼下秦国对我韩国虎视眈眈,韩国若不自强,恐为秦国所吞。毕竟,我韩国不可能次次依赖赵、魏两国。”

“寡人听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故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今天下战乱不休,可谓战国。非战无以开疆扩土,非战无以保全社稷。若要强我大韩,非人才不可。寡人初登大宝,战战兢兢,唯恐祖宗基业败于寡人之手,故颁求贤令,以求天下精英。”

宦者令随即拿出第二道王旨,念道:“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昔我昭侯自伊水之间,修德修武,东灭郑国,西却强秦,天子致侯,诸侯贺毕,为后世开业,甚光美。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韩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宦者令念完以后,韩王然随即说道:“将此诏书广传天下,寡人希望六国人才凡听闻者,皆有向韩之心。众爱卿若能献策,寡人也不失言,以侯、伯之爵待之。”

“臣等遵旨!”群臣应道。

韩王然很满意群臣的态度,随即言道:“虽有求贤令可召天下贤才,但我韩国也不能放松对人才的培养。寡人欲效仿齐国稷下学宫,设一书院,专为培养我大韩人才,众爱卿以为可行乎?”

刚刚还在担心求贤令一出,各国人才纷纷来投挤占自己位置的大臣们为之一喜。创办书院的话,自己这一方可以捷足先登,近水楼台先得月。况且按照韩王然的性子,对这个书院肯定有着特定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一定比私塾里培养的更加符合韩王然的要求。

见群臣纷纷同意,韩王然笑呵呵地说道:“依照寡人的意思,就在阳翟设一书院,名曰颍川吧!寡人希望这个书院可以做到‘惟韩有才,于斯为盛’。”

大臣们自是不知道,原本历史上,几百年后的汉末会有一个颍川学院响彻于世,从学院走出的郭嘉、荀彧、荀攸、戏志才等人,皆是当时第一流的人才。这个名字包含了韩王然的殷切希望。

第一次朝会就这么顺利的结束了。借着新王登基和赫赫武功所带来的巨大声威,韩王然成功地在韩国施行了更加明确的爵位制度,并颁布了求贤令,建立了新的书院以培养人才。

对年轻的韩王然来说,一切不过是刚刚开始。韩国这艘大船在错误的航道上前行了太久,一不小心就是矫枉过正。古今变法成功者,少之又少。来自旧势力的阻挠不是简单的一个杀字就可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