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周枋宦途生涯的开始。
因父祖的关系,周枋自小便精于刑名之事,对大秦律条更是倒背如流,这在大考举子当中显然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而读书人喜好空谈,多精于诗书琴画,疏于实务的缺点,在周枋的身上也找不见一丝痕迹。
少年得意的喜悦在周枋这里并没有停留多少时日,年轻的他也并没有沉溺于纷扰而至的赞誉当中。
少年人有着自己的志向和对未来的清晰规划。
金榜题名之后,周枋并没有被动的等待任职文书下到自己手中,也许,在旁人眼中,一任外任知县会是一个好的不能再好的职位,但周枋无心于此。
孤身在京中奔走,在旧日同窗老师的帮助之下,周枋终于如愿以偿的进了刑部任职,从一个小小的刑部签押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始了官场生涯。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喜欢在诸多案子当中寻找快乐的文人的故事。
周枋做过京官,任过外职,但无一例外,都跟刑名之事有着关联。
到了景兴年间,轰轰烈烈的景兴鼎革开始了,已然任职利州采访副使,专掌梳理利州弊案,并忙着帮助利州驻军搜拿叛匪,滚滚而下的人头已经让周枋越来越麻木的时候。
一纸文书,终于将这位越来越让利州上下畏惧的周大人弄回了京师,开始与众多同僚一道开始修订大秦刑律。
这是景兴鼎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秦律也在这一过程当中,渐渐变得越发完善,更多的地方开始有别于唐律,无疑,这也是一件功在社稷的大事。
能享此盛举的周枋,也渐渐在血腥味儿中缓过了神儿,满怀激动的满头于文牍之间,为大秦刑律的完善耗费了无数心血。
而在朝堂之上,周枋也义无反顾的站在了鼎革一派中,渐渐为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所看重,仕途上也越发顺遂了起来。
刑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文学殿大学士,入中书参知政事,一路行来,渐已成为大秦最具权势的十几二十人之一。
不过,到了景兴末年,风波迭起,周枋终于在仕途上遇到了最大一次挫折,因欲谋大理寺卿正一职,与长安王氏有了些交往。
这在景兴末年的储位之争当中,给了周枋迎头一棒。
成武皇帝登基,长安王氏轰然倒地,人头滚滚而下,牵连无数,周枋也难逃追究。
好在,周枋与王氏交往并不深,也并无私相授受之举,而且,周枋与当今皇帝陛下还有着师生之谊,又有着同门下平章事李圃的关照,才勉强算是逃过了一劫。
但那一次风波太大太急,周枋侥幸逃脱,却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其他职务被一一剥夺,只剩下了一个参知政事的职衔,在中书当中,没有多少说话的余地了。
直到成武六年,周枋才算迎来转机,出掌长安府衙。
这对于沉寂数载,并为今上所疑忌的周枋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而他的年纪,其实也决定了,他还有很长一段路可以走下去。
已经宦海沉浮多年的他,并非没有野心,所以,出掌长安府这样的机会,也就显得越发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