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6页(2 / 2)

“曾夫子,黄帝衍生说可看完了?对于蒙古之事,你可有了定计?”

“陛下有言,涤生但凭公爷驱策!”

如今这局势,曾涤生真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对抗这杨老三,人家手握数十万大军,江南西南,怕是已经易主。

三湘来的消息很不好,三湘大地虽说还有官府,但底下的乡村,却完全被杨家给把持了,作为湘勇之首脑,曾涤生想要探知这些东西,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三湘之人还是认可他曾涤生的。

“呵呵……这话说的,跟老子是个小人似的,明说吧!保国护教,你曾夫子只能选其一。

之前老子也认为儒教一无是处,但这些年走下来,老子却发现儒教与百姓结合之深,却是无法撼动的,无论是宗族还是亲情,都融入了太多儒教的东西。

朝政朽坏,或许只是一部分读书人,读歪书的原因吧?儒教的走向如何?还需要斟酌,中西结合之路,是必走之路,老子读书不多,不知道何为儒教,这些事儿就需要一个掌舵之人。

若是你曾涤生想保国,那老子就另选旁人,若你曾涤生想要护教,咱们也有护教的说法!曾夫子你怎么说?”

杨猛的话也是实话,华夏的凝聚力是什么?追根溯源就是儒教,百姓的宗族亲情、一言一行,近两千年来深受儒教的影响,破坏儒教说白了就是破坏这份凝聚力。

当然儒教也并非是至宝,好坏参半而已,想要用儒教推动一国的发展,变革也是不可或缺的,儒教的变革用外人就会走形,只有用曾涤生这样的人,才能保证这种变革不走形,或许曾涤生也会走很多弯路,但他杨猛与曾涤生联手,这样的弯路,恐怕也不会太多。

“是与不是公爷都说明白了,涤生选择护教!”

第八百二十七章 十王献女(上)

曾涤生低头,并不是向杨猛低头,他所低头的对象也是所谓的大势,就如今的局势来看,与其说是曾涤生背叛了大清,倒不如说是儒教放弃了大清。

同样是读书人,有满蒙回汉之分,虽说面上说的是满汉一家亲,但究竟亲不亲,曾涤生心里有数,天下读书人心里也有数。

若真是满汉一家亲,为什么要分满汉双尚书呢?为什么各地的驻防将军,全数是旗人呢?

如今的杨老三已经掌握了大势,若是曾涤生反抗,他反抗的不是杨老三,而是天下的读书人,甚至是儒教,所谓忠君报国所谓满汉一家,在民心面前,在大势面前,不堪一击呐!

“内蒙古诸王已经在口外了,外蒙古诸王一个月之后便到,在此期间,你曾涤生拿出一份收服内外蒙的折子吧!”

怡亲王载垣一去就是三个月,这外蒙的路可不比京师到江南或是西北好走,这去的时机又不怎么好,若是换做夏季三个月的时间,内外蒙诸王怕是已经到达京师了,赶上了隆冬,拖延一个月,也算是迅速了。

“公爷,不知如何慑服蒙古诸王呢?”

低头之后的曾涤生,也算是光棍,倒不是他曾涤生两面三刀,而是这几年他想了太多,杨老三隐忍的太好,如今的局势已经无力回天了,京师宗室俱无,这样的消息,杨猛也早就透露给了曾涤生。

如今的大清除了四色棍、鬼子六、端华、载垣、以及为数不多的几个宗室以外,已经算是绝断传承了,而这些人都在杨老三的控制之下,只要他动动手,大清的皇室一脉就没人了,到时候谁该继承大统,就要靠实力说话了。

如今半天下的督抚都是杨老三的人马,其余一半就是满蒙诸王公了,与他们合作不如与杨老三合作,汉室江山,对曾涤生来说也是有些吸引力的。

“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