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曾左舍皖赣的州县不取,要合力兵围安庆,细想之后,对天国的威胁绝大,不是将帅之才,很难策划出这样的战略。
兵围安庆之事挡无可挡,依着曾国藩与左宗棠的战力,怕是自己亲自出马也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战败稳扎稳打的二人,如今对天国来说,苏浙虽然在望,但江南江北两大营的溃兵,依旧是天兵进军苏浙的绝大障碍,想在一时三刻之间,攻取苏浙,无疑是痴人说梦而已。
相对于苏浙,皖赣的局势,无疑好了很多,天京能屹立不倒,少不得之前皖赣的支持,若是安庆有失,皖赣就被一劈两半,只能各自为战了。
自安庆顺流而下,一两日便到天京,湘勇水师的战力,石达开是亲身领教过的,占据安庆之后,湘勇、楚勇的水陆联军,三五日的时间,就能兵围天京,一旦向老妖的江南大营再立,这天京能不能守住,也是个问题。
自吃了杨三哥的大亏,丢了九江之后,天兵在江南的战局,虽说勉强,但已经大不如前了,曾国藩、左宗棠、向老妖,再加上一个扎在九江不动的杨三哥,若是四人合力,守天京,难如登天呐!
想到了杨三哥,石达开的脸上也极为苦涩,这与自己丢九江之时,如出一辙,自武汉三镇兵出黄鄂二州,先截水师再灭陆师。
兵围安庆阻断大江,再回身以陆师剿灭皖赣二省的天兵,天兵难以相互照应,被各个击破,也就是早晚的事儿了。
“难道杨三哥又要用兵了?目标是天京?”
虽是自言自语,但将杨三哥与天京勾连在一起,石达开不由的有些汗毛耸立了,杨三哥挡不住,失了天京,天兵将何去何从?天国又将何去何从呢?
杨三哥的手段,石达开很反感,斩尽杀绝呐!上次兵出两湖,陆师、水营,将近四万,活下来的不足两千,这些人大多还是水营的弟兄,韦俊的鄂州陆师,全军覆没,石祥帧的黄州陆师,只活了一人,若是被杨三哥占了天京,只怕……
再往下,石达开也不敢细想了,只能赶紧的修书给东王汇报此事,自破了江南、江北大营之后,东王的心思也多了不少,只怕现在不是合适的时候,一旦杨三哥动了,必将是雷霆万钧之势,凭着皖赣的天兵怕是极难挡住杨三哥的兵锋。
加上不怎么好对付的曾国藩与左宗棠,一旦没了安庆这个关隘,天京不保呐!
石达开的想法基本就是杨猛的目的,兵围安庆之事,进展的极为顺利,安徽的左骡子识相,在舒城、桐城一带的动作,足以让杨猛短时间之内不怀疑他,而江西的曾涤生,也是一样,一改往日冒进的作风,开始在江西,慢慢的攻取太平军的一些钱粮之地。
最让杨猛高兴的是,曾涤生在衡州的小动作,扩充湘勇,虽说扩充的规模只有五千人,但对杨猛来说,这就是曾涤生的态度,有了这个,暗影的那些小动作,就没什么必要了。
江南大营崩盘,林吉李也接了那批发霉的粮食,接下来的战局,只怕朝廷就要如坐针毡了。
江北大营的溃军,挡不住太平军的兵锋,托明阿丢了扬州,太平军就打开了北上江苏的门户之地;江南大营溃退,溧水失守,苏常二州也是太平军的囊中之物;以天京、镇扬二州、苏常二州,为主架构的铁三角之势已成,只要杨秀清那边稍微发力,就足够朝廷挠头了。
石达开、韦昌辉西进皖赣,怕是杨秀清存了篡权的心思,只要石相公那厮没有篡权的心思,势必要将安庆的重要性,说给杨秀清,天京的安危,杨秀清势必不会掉以轻心,这样一来,他那暗藏的野心,只能再发酵一段时间了。
待到林吉李、杨秀清同时发力的时候,朝廷就是一只热锅上的蚂蚁,曾涤生、左季高动作缓慢,自己再上第三道折子,怕就是水到渠成的局面了。
困守静海的林吉李,接到了理教的一批救命粮,虽说有些发霉,但总好过饿肚子的,天京的救兵,屡次不到,三人的心里也有了怨气,底下的将士更是如此,不知从何时起,天兵之中也有逃兵了。
困守静海近两年,理教的那位北方执事,成了三人的挚友,非是心甘情愿,而是不得不为,僧格林沁,屡次水灌静海,面对清妖铁桶一般的包围圈,三人只能在静海城中徒呼奈何。
没有火药、火炮,想要冲破静海周围的夯土围墙和清妖营寨,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这两年的功夫,两万余北伐精锐,连死带跑,剩了万余,静海城,也实实在在的成了一座只有男人的兵营,上至林吉李,下至普通的太平军兵卒,心中那份攻取京师的热切,早就被北方的寒冷,给打的不知所踪。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理教也在静海城中,悄然的传播,对此林吉李三人也是置若罔闻,毕竟死围之中,无论是天父还是理教,都不再重要了,可以饱腹的粮食和御寒的衣物,才是活下去的必要物资。
而理教手里,这些东西有的是,他们也能安然的将这些东西带入静海,从开始的为了一件棉衣入理教,到如今帮着理教宣扬教义,许多东西的改变,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