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页(2 / 2)

徙河城内,一片愁云惨淡。韩忠未来之前,王建已经听到了许多的风声,而且也派出了大量探马前往昌黎和扶黎打探,因为靠着小凌水和海边,他的手下前几日便悄悄向他报告,说是游弋在海岸附近的船只一夜之间全部消失。王建不傻,他也知道了度辽军乘船从辽东半岛的沓氏一带上岸的消息,所以发现阳仪带着水师从徙河附近撤走之后,当即便联想到了公孙度可能已经撤走。只是,王建想不通的是公孙度既然撤军,为何连自己都不通知一声,难道是想让自己留在徙河傻乎乎地等死么?

随后撒出去的探马全部安然返回徙河,他们带回了让王建沮丧甚至是心惊的消息——公孙度已经撤走五天了,而宾徙守军在韩忠的带领下已经全部投靠了度辽军,如今整个西线只剩下徙河城内一处守军。

孤立无援,强敌环绕!

当韩忠来到时,王建已经明白了这位老兄弟的来意,他有些心灰意冷地对韩忠说道:“韩兄,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咱们会败得如此彻底,如此迅速么?整个西线最初可是有着足足五万兵马呀!徐公明仅凭一万出头的兵力,竟然逼得公孙度仓惶向东,逼得吾等无路可退,只能俯首乞降。”

韩忠理解王建心中的不甘和失落,他拍拍王建的肩膀,若有所思地说道:“若乱谋略眼光和心胸气度,公孙度可能与刘世仁相比?”

王建摇头,表示两人之间差距很大。

“这就对了。公孙度只想割据辽东一隅之地,妄图列土封疆,甚至是称王,他却忘记了辽东之地乃大汉之土,他这么行事,有几人会真心拥戴和支持?反观刘世仁公子,从不穷兵黩武,虽有强兵而能自持,是以幽州军民拥戴支持,将士上阵之时斗志昂扬,信心百倍,所以这次我们败的一点也不冤枉。”

两人一席话说完,王建同意了徐晃开出的条件,打开了徙河城门,带着手下五千士兵徒手出城……

短短不足两月时间,徐晃和田豫仅与辽东公孙度的部队在西线发生了三次小规模的战斗,付出不到两千人伤亡的轻微代价,便一举逼退了公孙度,收降公孙度麾下主将两员,士兵一万五千余人,完全占据了医巫闾山以西的四座城池。

捷报传回令支时,刘和与郭嘉痛饮一场,为徐晃和田豫两人的完美配合深感佩服。

虽然大的策略和步骤是郭嘉、李儒两人制定的,刘和也作出了一些具体指示,但徐晃和田豫远在数百里之外却能相机行事,始终把握着战场节奏,通过谣言、离间、伏击、威慑等各种办法达成一个有一个的战术目标,最终累积出一个战役级别的大胜利,这样的能力,确实值得刘和信任和培养。

第三七二章 狗急跳墙

时间很快到了冬月之初,距离公孙度从西线全面撤退回来已经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

这一个月内,辽东之地发生了许多事情。

先是公孙度不顾身边之人苦苦相劝,派出使者带着重金前往玄菟郡以北与盘踞在饶乐水一带的辽东鲜卑大头领素利暗中见面,诱使素利出兵进入医巫闾山至大辽水之间的地区,协助公孙度抵御来自辽西方向徐晃和田豫的不断侵蚀。

医巫闾山至大辽水之间有两百二十多里之宽,南北更是有着三百里的纵深,这么一大片原本属于大汉的疆土,却因为公孙度的一时利令智昏和狗急跳墙,便被他拱手交予胡虏之手,公孙度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引狼入室,比之并州的逢纪之流不遑多让,实在令人觉得齿冷。

素利的侄子成律归年初便是死在幽州大军阵前,至今连个尸首都没找着,而辽东鲜卑在白山城一战中更是损失惨重,数万部族勇士要么葬身草原,要么被刘和那个黑了心肠的家伙送进暗无天日的矿坑之中。素利与幽州有着这样的深仇大恨,时刻想着能够报复回来,因此与公孙度一拍即合。

素利作为辽东鲜卑的大头领,最不愿看到刘和收复了辽东之地,然后将大军派驻到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因为这对辽东鲜卑人的生存是巨大的威胁。公孙度虽然号称辽东王,但他这些年只是忙着与高句丽作战和攻略东莱之地,却是无力向北推进,所以生活在辽东地区的鲜卑人并未感受到太大的威胁,而刘和则与公孙度截然不同,他麾下不仅有着百战不殆的十万大军,更是对北方的鲜卑人抱着极大的警惕和仇恨,一旦辽东四郡落入刘和手中,根本用不了几年,刘和便会对付周边各个异族,而辽东鲜卑人则是首当其冲。

鉴于如此严峻紧迫的形势,公孙度派到草原上的使者刚刚说出两家联手的请求,素利便毫不犹豫地派出三万骑兵进入公孙度割让出来的大片区域,看样子是要再度跟刘和麾下的部队交手过招,说什么也要一雪白山大败之耻。

公孙度从北方草原上引来了鲜卑人这头饿狼之后,犹自觉得不足,他还同时派人前往国内城联络敌对势力高句丽,不惜让出玄菟郡北方的高显和西盖马等地给高句丽国,然后换取高句丽的暂时支持。

公孙度派到高句丽王都国内城的使者极力向高句丽国王讲述刘和麾下军队的凶残暴虐,陈述辽东落入刘和之手的巨大危害,煽动高句丽国王从西安平方向出兵,绕到沓氏城去,切断度辽军的后方退路,沿着鲜于银在辽东半岛上的进军路线,将这支“入侵”辽东的部队堵在新昌城内,最终几方联手,彻底解决深入到辽东腹地的鲜于银一部。

汉末的高句丽国主要是由濊貊人和夫余人组成,然后又吸收了一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由于高句丽国所处的地域横跨了后世的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朝鲜的北方和韩国的一部分,因此几个国家的历史学者皆称高句丽是发源自本国的原始民族,为此还引起了许多口舌争议。

不过,最重要的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高句丽国与后来出现在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国完全不是一个国家,两者的名称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根本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