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之制虽佳,然亦不过是农闲时征召训练,让朝廷用兵之时无捉襟见肘之憾。
今国家新立,内政不稳,虎狼亦窥伺四边,吾等领兵之人不敢懈怠。盖用兵之时也。我朝所临最大强敌乃自北方大漠。贺兰军及未来新军将严阵以待,然河东、陕西及秦凤路皆不平。除宋平、郑奇及郭德海所部虽为常备军,然兵力稍显不足,应从府兵中挑选少量转为常备军,让宋、金等国及刘黑马之辈不敢犯边,朝廷才可全力以赴以待北方之强敌也。
中书诸相老成谋国,恐朝廷陷入冗费弊政,用心良苦,臣未敢质疑。然臣虚占显爵厚禄,愿散尽私财,仅有口粮裹腹足矣,助吾王养军,以备无患!”
何进也是用心良苦,现在赵诚麾下有经受过考验地贺兰军两万人,宋平部及其招降的一万人,郑奇部及其后来增补的九千人,郭德部现在虽有一万七千人,不过大多是训练不足的新招之人。另外卫慕正在日夜训练的新军有五万人。这些人马在赵诚地整军计划中都将是脱产的常备军。
赵诚信奉兵贵精不贵多的治军原则,那两万贺兰军就是个明证。但是这些人马完全依靠国家供养,是个不小地负担,这就是募军与府兵最大的区别。所谓雄兵百万,那不过是一个传说,有百万之数,却无法做到一个“雄”字。因为府兵只是在农闲时才被召集来,就近训练戍卫,对外征战地主力才是贺兰军等常备军,府兵只是战事紧急之时才派上战场。这样,在农忙时府兵又在家乡耕种,若是强敌攻来,一些地方就无人戍守,腹地后方恐为他敌所乘,尤其是对宋、金及河东北路等不得不有所防备。
何进愿意将自己的俸禄献出来,为自己的君王分忧,是诚心诚意的。赵诚只得宽慰嘉许。
这个冬天,在新拓地河东行省及陕西行省各州府户口清查相继完成后,秦国朝廷下达了征召令。
年十八岁以上及五十五岁以下,家仅有一丁者不问,有两丁及以上者选其一人,聚于州府,再去其瘦弱者,以所属州府,就近补给中兴府、麟州、河东行省、陕西行省及河西、陇右各处。
其人免其租庸调,勿须番上。自备粮秣、短刃、弓,马、盔甲、长兵器由朝廷供给。每年秋收之后就近在中兴府、平阳府、京兆府、延安府、凤翔府、西凉府、秦州、兰州、麟州、及河西沙、瓜诸州进行训练。
从贺兰军选中下武官,分赴各地,成为驻戍守备首领。府兵平时务农,一旦有事即可在本府守备的率领下开赴战场。征兵令得到广大百姓地踊跃支持,无数年轻人带上自己的弓矢,纷纷赶往最近的府、州。经过层层挑选,部分人就地转为常备军,剩下的编为府兵。
在这一年冬至将近的一天,秦王赵诚将他地手下将军们召到中兴府,另有张士达、叶三郎、郭侃、曹纲等小校也奉命报道。
在武官们赶来之前,秦国大地流传着一件逸闻。新上任不久地陕西行省梁文,不知从哪儿得了一只白虎,认为这是天降祥瑞,是上天祝贺新朝成立,因而将这只白虎献给了赵诚。满朝的大臣们也很新奇,大多也上表庆贺云云。
这事情不是一次两次了,赵诚决定拿自己的岳父作为反面典型。赵诚得到了这只白虎,看都没看,就命人将这只白虎给宰了剥皮,让大臣们目瞪口呆。虎皮制成了两件夹袄,一件送给王敬诚,一件送给了高智耀,虎骨送给了耶律楚材,说是有延年益寿返老还童之效。而虎肉却在某次朝食中让众臣每人分得一块,既然是天降祥瑞,君臣同享以体察天意。
自此,臣子们不敢再拍马了。
第十七章 冬至(二)
中兴府又下了一场雪。
雪纷纷洋洋地下了一个白天,当雪停了的时候,已经是万家灯火初上时。
城外的官道上,驰来一队骑者,为首的正是河东行省兵马都元帅宋平、潼关帅郑奇和陕西行省兵马都元帅郭德海。他们奉命来中兴府参与整军会议。
因为中兴府已经遥遥在望了,众人放慢了脚步,才有暇观赏着四处的景物。在他们三人的心中,很有春风得意马蹄轻的意味,只是眼下正是隆冬季节,寒风呼啸,心头却是如炭火一般热烈。从城内往城外赶路的行人络绎不绝,骑马或走路的人们都大包小包,因为就要到了冬至节,每年到这个时候,即使是最贫穷的百姓也要买点新衣裳,慰劳一下辛苦了一年的家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喜色,正往各自的家中奔去。
城门越来越近了,众人远远地就看见从城门内驰出一员骑兵,地上刚积存着雪,那马匹驰至众人面前急停,不由自主地在地上打滑,那员骑兵几欲被甩下来。众人正要惊呼小心,只见那员骑兵从马背上一个筋斗翻了下来,稳稳地落到地上。
“好身手!”宋平高声喝道。
“郭侃奉吾王钦命,特来迎接宋元帅、郑元帅!”来人正是郭侃。
“哈,你只是拜见我与宋大哥,难道看不到你父亲也是元帅?”郑奇开玩笑道。
郭侃不好意思地又欠身再拜道:“孩儿拜见父亲大人!”
郭德海打量了一下自己英气逼人的儿子,心中很是得意,却故作严肃地喝道:“郭校尉真是威风啊,为父知道国主器重你,又授你爵位,难道如此你就可以在官道上纵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