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页(1 / 2)

“只要美利坚合众国不直接出兵太平洋西岸,那个反美的邪恶同盟就不可能再重新组合起来。”

明白了旧大陆现状后,艾森豪威尔在对旧大陆的外交态度上。开始变得积极起来。

“联合中苏,中立德国,肢解英日”,这就是艾森豪威尔总统上台采取的新外交政策。

日本这个死敌,美国人是一百年都不可能原谅他们,英国这个搅屎棍就更不必多说了,这两个国家美国皆是恨到了骨子里。

这几年美国人也在反思过去那场战争美国对外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反思的结果,就是美国在1941年到1942年时,在那一连串的自我吹捧中。有些过度的飘飘然,自信心过度膨胀。出动第二大白舰队向全世界炫耀武力的行为,反而引起欧亚各国的全面反感,是美国在战争中空前孤立的主要原因。

反思的后果。就是美国政府上层中,执“软刀子杀人”意见的,占了上风。从仙人掌加纳到“钢铁”杜威对外狂秀肌肉的强硬外交政府开始转变。

美国现在虽然正在被经济危机折腾得死去活来,国内大量的工厂不断地倒闭,不得不将工厂里大批半新不旧的机器,以极便宜的价格卖到中国和苏联去。但美国依旧是美国。至今其国民工业生产总值,仍然是世界第一。

艾森豪威尔很清楚一件事,如果他在总统任上什么都不做,美国目前这种糟糕的状况,还会再继续存在下去。

对外,艾森豪威尔总统开始学中苏两国,明面上高唱“反对腐朽落后”的殖民地帝国主义的高调,和中苏两国想要肢英国肢解体系的战略方针遥相呼应。

在杜鲁门总统时期,美国就开始在印度和东南亚寻找他们的“代言人”,开始这里出身的土著中的“民族独立势力”合作。而到了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更是不断加大。

而在外交上,随着五国联盟的解体和开始互相下黑刀,美国在中苏两家这边的外交活动,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53年,艾森豪威尔派亲自访问苏联,见到当时苏联的最高首脑斯大林,经过一番讨论后,美苏双方在印度上达成了许多“相似”的意见,皆表示必须对全球的“民族解放运动”给予更大的支持。

而后,艾森豪威尔又“顺路访问”了中国,面见了李润石主席,除了加快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外。艾森豪威尔还和他谈起了“印度”和东南亚的问题,当时他还通过中国向“神明”林汉发出了邀请访美的建议——当然,林汉是说什么也不会去美国的。

就象美国这几年一直在偷偷地和英国殖民里里的独力势力秘密合作外,中国这几年来同样也没有闲着。

在印度,拉塔尼的游击队就象打不死的小强,他从西孟加拉邦起事被英军镇压后,蛰伏了一段时间,又在相邻的奥里萨邦起事,再次闹得轰轰烈烈——而后的剧本,依旧是西孟加邦行动的重演。拉塔尼游击队的游击战争又持续了近七年,活动范围遍布印度五个邦。到了1952年,拉塔尼成功地和英国人达成“和平协议”。在奥里萨邦和西孟拉加拉邦相邻的靠海地区,圈到了一块面积约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后宣布在这里成立“奥里萨共和国”。

在拉塔尼游击的艰苦的游击战争中,中苏两国甚至美国。都各施手段暗中予支援,三家所不知道的是,拉塔尼还从英国人这儿得到支援。

依英国人的意见,拉塔尼游击队所到之处,第一件事皆是大杀当地的高种姓和土邦领主、大地主。将当地的阶级矛盾升级成阶级仇恨,最后借助阶级屠杀帮英国人“清空土地”。

这种把戏玩了这么多年,就连中苏两国都看出拉塔尼游击队的本质似乎有些不对味,逐渐地减缓了对他的支援,到最后,这种双簧戏连英国人自己都不好意思再演下去了,最后以和拉塔尼游击队结束战争“和谈”的方式落幕。

而这样的把戏,英国人在印度玩了不止拉塔尼一次,在印度半岛最南端的喀拉邦,泰米尔纳德邦。英国人也弄了几支所谓的印共游击队在这此发展,同样借着他们之后,清洗着当地“不听话”的高种姓势力。

而在这过程中,在英国人默许下,中苏美三国都得以“顺利”地给予这些印共游击队一些资金、药品甚至是武器上的支援。

大英帝国毕竟是百年搅屎棍,当他们目标明确时,玩起这种把戏也是得心应手。当初的拉塔尼游击队只是“试验品”。为防万一,放在东北方靠近孟加拉国的“非要害之地”,这样就算是玩砸了弄巧成拙也影响不大。

而印度关岛最南端的“喀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这里紧挨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保克海峡。才是英国人努力想保住的重点。

有过拉塔尼成功的经验后,在1948年后,这两个城邦同样诞生了多个“社会主义民主游击队”在乡村和城市间活动,做着和拉塔尼类似的事。面这些不断长大的游击队。很自然地也得到了美国人和苏联人的支持。

而这个时期,由于新中国领导换届,新任领导在印度问题上的关注程度下降,倒是没有趟进这淌浑水。倒是和阿尔托利娅暗中勾结的林汉,出于更彻底地肢解印度的目标,一直打着新中国的旗号在英国人的“放行”下支持着他们。

但英国人这种培养“自己的”印共游击队。帮助他们清洗印度上层的作法,玩了这么多年后,引发的负面反应也越来越大。印度上层也渐渐地识破了英国人“借刀杀人”的险恶用心,他们对英国的离心力也越来强——没有人会一直是傻瓜,被英国人用这种把戏坑了近十年,印度上层再蠢,到1954年后,也开始回过味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