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页(2 / 2)

在经济上,比如克虏伯、拜尔、奔驰这类大型私人企业,在被“国有化”之前,他们全部都是“负债”经营,在银行有大笔的借款。而随着“国有化”后,原债权银行也被国有化了,所有的欠债就变成了左手欠右手,等于是全免了。光是这一点,就不知带来了多少巨额的利益好处。

按“希特勒”的说法,未来的百年里,这些被国有化的大型企业,仍然交由原有的老板负责经营管理。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汉娜母女还答应将让出部分的国家权力。

从前这些大容克资本家们只能站在幕后,靠操纵政治选举来影响德国的国策,但“改造”之后,他们“理论上”却有资格直接坐到台前,和希特勒一起操控国家——前提是希特勒不会象林汉说的那般,直接撕破脸,再次用“屠杀”的方式来“掀桌子”。

汉娜在清洗军官时,之所以对谋逆者喊出“一个都不杀”的口号,其根本原因,也是为了安这些人的心。

为了更大的利益,德国的容克资本家们毫不犹豫地站到了希特勒这一边,暗中勾结,将容克军官团给卖了。

从林汉和李华梅身上,李润石主席了解到了另一个时空里,1950年后六十余年里世界的变局,知道了另一个时空的自己遇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也知道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集团的解体。

知道了这一切后,未来的中国该怎么走,就成为摆在他面前不得不慎重考虑的大问题。

在离开中国回到德国前,林汉劝他道:“就象太阳一定会升起,也一定会落下,有些东西,有些事,是必然会发生的。所谓的王朝周期率,在我看来是无法避免的。有些事情,你越想去避免他,抗拒他,往往会适得其反,倒过来促进最坏的结果产生。世界是比好的,同样也在比烂的。当这个世界大家都在比好时,时代就会进步,向前发展;当大家都开始比烂时,则是在发展中倒退……我记得您说过,历史是螺旋前进的。妄想只有向上的抛物线,而没有向下的抛物线,那是不可能的……”

当时李主席没有直接答他,只是在林汉上飞机前,送给了他一张字帖,上面龙飞凤舞地写了七个大字。

“我以我血荐轩辕!”

第342章 看似牢不可破的联盟

发生在德国的政治骤变,让全世界吓了一大跳。

被世界大战折磨了一年,失血严重的英国人,吓得以为德国人会以此为借口,再次挑起对英的战争。好在很快德国政府就发表声明,只是谴责英国政府针对他国首脑的暗杀行动,除了谴责还是谴责,此外最大的威胁就是让以卑斯麦级战列舰为首大西洋舰队到大西洋里转了两圈作武力威慑,待德国国内的局势平息之后,就返回德国本土休整,而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英德两国间紧张的局势很快就平复下来。

英国人被吓了一跳,位于太平洋东西两侧的两个海军强国,却一起大失所望。

美国人是痛感失去了再发一次战争财的机会。希特勒遇刺的消息传来时,纽约华街的股票疯涨了大半天,结果到傍晚收盘前(德美时差有六小时),从德国传来“元首无恙”的消息后,先前疯狂的大涨立刻回落了不少。而随后的几天,随着德国局势的日渐明朗化,先前疯涨的股票,基本都回落原位。

股市是回复正常了,但美国金融界的精英们,现在却在为另一个问题大感头痛:那就是德国外债问题。

1939年欧洲大战开始前,德国欠下美国的外债已高达四百亿美元,虽然到目前为止,德国还按时偿还欠下利息和贷款,但是着随着德国大踏步地向左转,尤其是德国政府在国内疯狂没收金融资本家的资产,物伤其类之下,令美国银行家对德国人赖帐的担忧也是一天胜过一天。

六月份后,在美国内银行家们的压力下,美国政府向德国政府提出了要求其提前还债的要求。

从德国入侵波兰,德国在欧洲的一系列战争中,靠掠夺各国的战略储备库,国家黄金储备,着实狠捞了一票,尤其是挪威和波兰的黄金,更让德国人小发了一笔。击败法国时,由于法国人提前将国库里两千多吨黄金移走,德国人并没有在法国抢到这笔黄金。即使是知道历史的汉娜和林汉,两人所能做的,也只是根据“历史所知”,事先在运黄金的军舰的目的埋伏好潜艇。

由于法国人将黄金分散运输,汉娜和林汉使尽手段,最后也只击沉了一艘运有两百多吨黄金的军舰,这笔黄金在战后被秘密打捞上来,但要偿还欠下美国人的四百亿美元的巨款,还是远远不够,更何况汉娜心里本就不太想还这笔钱。

结果在美国人催要提前还贷时,德国方面右推右推,声称等法国人“还钱”了就还美国人的钱。一战结结束后,德国虽然从美国借贷超过四百亿,但约有两百亿美元,是以战争赔款的方式赔给了法国人,当时美国国内就曾高呼我们在替德国人偿还法国的战争赔款。结果没过几年,又遇上了这种“三角债”的鸟事。

现在的欧洲,从巴黎到柏林再到莫斯科,一面接一面的红旗正一根一根地竖在旗杆上。看着一片赤化的欧洲,美国金融界在心里骂娘之余,很想鼓动总统对德国进行“武装讨债”,但新任总统威尔基,哪怕再跪舔金融界和军工资本家,他也没有疯狂到动用全国之力,去挑战这个新诞生的,从东大西洋到西太平洋,横跨整个旧大陆的“红色轴心”。

一九四一年十月五日,《阿姆斯特丹协定》签订一周年之期,在德国柏林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