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页(2 / 2)

在英国人准备好的剧本里,在中国方面,他们希望侵华日本将红军大部分的兵力和空军吸引过去,然后再趁此地空虚,夺回失去的长江三角区。

而在欧洲,英国政府却是对汉娜领导下的德国多加“安抚”,开始一步步地退让。

在英国人理想化的剧本里,是先优先尽早解决“弱小的”中国问题,然后再回头解决德国这个“大问题”。

在英国政府的支持和纵容下,新上台的日本荒木贞夫内阁,准备了近两个月后,终于在12月5日,亮出了他们利爪。

十二月五日这天,荒木贞夫内阁借口驻守华北的东北军张学良暗中“支持红色暴支”,在长城发动攻击,早已准备好的关东军入关。受制于北方苏联的压力,日本人只敢调动十个师团的兵力,其数量“看似”不多,但对付面前渣一般的东北军却已绰绰有余。

在同一天,在日本联合舰队掩护下,大批日军也在山东胶州湾抢滩登陆成功,守军一触即溃,轻松地拿下青岛等地,一天之内将上万名日军送上山东的土地。

而在这一天,主政山东的韩复榘被日本特工炸死——从林汉一系列暗杀手段中得到灵感的日本人,同样也聪明地学会了使用路边遥控炸弹这种高科技杀人手段,直接用“斩首”战术将山东首脑韩复榘“斩首”成功。

自从1933年和林汉见过一面后,张学良和林汉交谈后,听从了他的建议,加强了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军队的战斗力有所提升,但是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北军“军阀型”军队的本质依旧没有改变。加上日本特务的策反工作,十二月五日开战后一个月内,石友三,孙殿英这两个抗战史上有名的汉奸就纷纷带队投降,东北军在平津一带的抵抗只坚持了不过半个月全线崩溃,河北大片沦陷,战火迅速地烧到了山西。

全面抗战就此暴发。

第199章 两线战争

面对北方日渐恶化的形势,红军方面早有预案。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拖到十二月份才暴发,对红军来实在是一个“惊喜”。五个月的拖延期,让红军得到了宝贵的准备时时。山东、平津地区的战火一燃,江苏、河南、陕西一线的红军就按照事前的预案全面出动。

动作最快的是江苏北部的红军。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哪怕浙江和上海两地面临的外来干涉军的压力威胁有多大,江苏北部红军的主力部队都没有被削弱半分,反而不断地被加强实力。当地不但修起了野战机场,大量缴获的坦克被运到此地。苏北地区红军接到的指令很简单:随时做好北进山东的准备。

这五个月来,当地的红军除了完成了土改之外和根据地建设外,另一个任务就是不停地练兵。发生在上海的战争,让红军亲身经历和参予了真正的“现代化”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红军虽然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三重优势,但登陆日军的单兵素质还是让红军惊讶,由此带来的后果就全军技术练兵成为重点。

上海之战时,红军上层心里很清楚:上海之战飞机大炮打得爽,那是因为红军集中了全国军力的精华于一地,才能打得如此痛快。但中国不是工业国,一旦打成全面战争,这种天上火墙一道,地上火墙一道的打法,红军根本打不起。

“已经是个工业化国家的日本,他们拥有比我们更多的飞机大炮和坦克。未来的全面抗战中,我们也将面对类似战术的打击。”

红军在上海不惜血本,模拟飞机大炮猛轰对手的不对称战争的作战方式,更重要的要从中学会习如何对付这种作战方式。被困在浦东的日军在红军这种作战方式打击下的应对手段,成为他们向对手努力学习参考的对象。

来自后世的林汉,非常清楚,第一场战争胜利的“经验”,很可就成为第二场战争惨败的伏笔。绯别烈大帝时普鲁士步兵的斜线战术,让普鲁士军队成为欧洲的强军,但到了拿破伦时代,死抱斜线战术的普军就被拿破伦抽肿了脸。一战时法国人靠打堑壕战术打赢了一战,到了二战时,还想再来这一套,狂造炮台堡垒玩马其诺防线的法国人就被古德里安的坦克集群突击战术打得一个月亡国。

红军在上海之战,靠着林汉提供的各种超时代的作战理念取得了大胜,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促进了各国战争观念的进步。如果自己不能看清自己的不足,还死抱着从前旧的经验,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的。

当日本人从浦东撤退后,红军高层就召集前线将领和参战的中下级军官,反复地召开军事研讨会,总结前期的经验教训,有本方使用这些“现代化高科技武器”的经验,更多的是总结如何对付这种高尖端武器打击的经验。在这过程中,苏德两边军事人员也随着旁听参谋。事后总结的心得报告,很快被发往全军共享。当英国人在上海上空开始大空战时,各地在红军完成秋收任务后都开始又一轮针对性的大练兵活动。

日本人在山东炸死韩复榘,为他们侵略山东解决了大麻烦,同样也是帮红军解决了大麻烦。

韩复榘一死,群龙无首之下,其部下纷纷作鸟兽散,各投新东家。

一部分拿了日本人好处的汉奸卖国将领,急不可待的投了日本人当了汉奸。

一部分爱国将领,则在先前地下党的工作下,带兵投了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