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页(2 / 2)

在和英国的空军对抗中,当使用的2000马力的喷火14出场时,德国空军在战斗机质量上,已全面落于下风了。

关于航空发动机的开发问题上,无论是bf109的db601还是fw190的bw系列,都没有装备中冷器这一关键因素,少了中冷器,可以减少发动机的重量,在早期增压不大的情况下时并不致命,但造成的致命后果就是,随着发动机气缸增压越来越大,没有中冷器的弊病也越来越严重——到二战中后期,德国发动机的燃烧室的压力一直上不去,而同一时期英美的发动机进气压则在不断地上升。去掉中冷器的重量优势,再也不能抵消中冷器带来的发动机马力和性能上提升的优势。缺少中冷器也加重了发动机火花赛结焦的问题。(此说法引用的是空军之翼上网友glen的观点,此人干货不少。引用时标注一下他的版权)db601发动机早早地就在1400马力位置就停下脚步潜力挖尽,明显是因为缺少中冷器的原因。

英式发动机,我在曾在电视军事节目上看到这么一个评价,一升的燃油,英式发动机可以飞行比德式长五倍的距离——此为央视节目的二战报道,这个说法要打个大问号,不过英式发动机比德式省油是公认。主要原因也在于贫油燃烧方面牛牛做得比汉斯好很多——因为德式发动机过度注重富油燃烧的原因,注定了他们不省油。

至于e系列战车,更多的只是保时捷博士的疯狂设想——这东西,仅是图纸上的一些疯狂设想而已。

外传 关于二战的流毒甚广的错误认知(下)

4背了太多黑锅的小胡子和戈胖子

小胡子在军事,战略方面的才能,远远胜出德国许多出名的元帅。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孰克而克和基辅。

事实上,在孰克而克,小胡子的命令,仅仅是让古德里安的坦克师停止前进了三天,以等侯步兵跟上罢了。而当时战场的情况是,古德里安的坦克师冲得太急,已和步兵严重脱节。而他要面对的对手,是有舰炮支援的三十个师的英法军队!单单就坦克的数量和质量上来说,他不但没有优势甚至比敌方的还少。闪击战虽然很厉害,但在那个沼泽区,被压缩成一团的敌军,三个坦克师就想全歼敌方三十个师的部队,本身就是不太现实的事。而当时的情况来看,蒙哥马利在当时发动了一次很成功地战术反击,已暂时稳住了战线并建立了一条防线——事实上,在后来的三天里,得到步兵支援的老古也是用了三四天的时间才突破了这条防线,而那时,守护的部队只剩下六万人而已。

按当时的情况看,即使小胡子全力以赴,最多也只能留下一半的英法军队而已。

至于基辅,很多人都说小胡子不打莫斯科而去打基辅是错的。但从现在的眼光看,打基辅才是真正确的决定。

太祖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亡,存人失地,人地皆活。放着已陷于绝地的六十七万西南方面军不理,而去攻击更远的莫斯科,本身就是兵法上的大忌。至于说打下莫斯科会让毛军崩溃,这更是笑话。谁都知道,苏这个国家的性质,失去莫斯科,也不过是丢掉一个首都罢了,别忘记当年矮子皇帝打下那儿时也没有让他们降了。只有真正地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如果真的打莫斯科,那才真是一场灾难。已经重点防护的莫斯科,德军再强也难以马上吃下。而基辅这儿的敌人有了喘息之机,再在后方做怪。那才是真正的前后首尾难顾。

而戈胖子,很多网站都把德国空军前中后期的失败全归于他头上,这是很不公平的。

德国空军的一系列的失利,更多的原因,是在于自己的先天不足造成的。

德国飞行员后期严重数量不足,怪戈林,说德国的培训机制不好。

这不能怪他。飞行员,都来都是用零件和汽油浇出来的。而德国最缺的就是油。而在战前,德国因为受制于凡尔塞条约,一切只能偷偷摸摸。能培育出二万八千名飞行爱好者,戈胖子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当时小胡子的要求是十万。要知道,德国是个无油国,所有的油料都要进口。远不能和米,苏这两个产油的大国比。非不能,不行,实是无力也。

至于新一代飞机开发比不上敌方,同样也因为油料的原因,科技积累不足,也正是我在第三点所说的,科技树开发不如米英。

德机在后期活塞机落后于英美,一为化学工艺研究上落后。英米都早早地开发出更高标号的航空燃油,加上资源的优势,120号燃油甚至150号油可以随便烧,而只能靠煤化油技术的德国在这方面则落后许多。这是先天不足造成的。罗马尼亚虽然出采油是优质石油。但在高标号油的开发上,始终是德国的落项。

燃油品位上不去,加上中冷器缺乏的先天缺陷,严重制约了德国新式发动机的进气压难以提升,更影响了新式发动机的开发,导致1944后大批德机只能小改小闹将就着用……

这是资源和科技的双重缺陷造成的,和戈胖子无关。

注:以前看到过一个说法,ta152所用的发动机,终于增加了中冷器和二级增压,不过真实性无法确定,求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