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页(2 / 2)

一定要有扣群、热搜、贴吧、这些装逼分享的渠道,才能让品牌红利触达率暴涨。

阿诺特显然是看这些道理最清晰的人,所以他从95年开始,看懂了互联网对品牌传媒的改变,开始变得决心非常巨大、拿出比当时其他同行多得多的溢价来买买买。

因为他相信这些优质品牌在新的互联网营销时代,能膨胀到比原先更值钱、更能变现好多倍的程度。

其他人看不懂,不愿意给这么高的预期,不愿意高价收购竞争对手的股权,或者说看清这一点太晚了,也就抢不过他——比如后世阿诺特最大的对手,开云集团,人家之所以沦落到奢侈界的世界第二第三,就是因为买买买方面迟钝了。

开云加入买买买大战,已经是2005年了,还是因为意呆利大牌“古驰”(gui)面临阿诺特的恶意收购风险、古驰董事会主动向开云集团求援稀释股权,开云才半推半就出手的。

所以严格来说,顾鲲现在出手绝对不算晚的,他虽然比阿诺特的lvh反应晚了三年,却至少比开云集团快了六年。

对他来说,更大的障碍反而是他身为华人的身份,如果控股了某些奢侈品牌的消息被曝光出去,是否会导致这些品牌在国际上的逼格下降——不是顾鲲自卑,而是他必须考虑要是老外因为民族注意情绪而不再买这些牌子,他又该怎么办。

或许,他不能跟阿诺特一样激进砸钱吧,甚至不能当第一大股东,只能分分钱、引进战略合作。

第139章 老婆买包我买包公司

顾鲲的反应和眼界,留给梁劲松的欣慰和惊讶,只能说是五五开。

一半是欣慰,因为他看到顾鲲并不是那种“少年轻狂、有了百亿美金后飘得不知自己是谁”的疯子。顾鲲好歹还是有逼数的,知道奢侈业的高压红线在哪里,绝对没敢自创品牌。

自创品牌创得再好,叫时尚潮牌是有可能的,但不能叫奢侈品。

时尚潮牌的上限极限,也就是后世的zara、h、无印良品那个段位,没有更大想象空间了。

不过,梁劲松感到的另一半惊讶,就在于顾鲲居然彻底看不上眼下那些还算火热的香江品牌,一个都看不上,也不屑于入股和收购。

要知道,无论是香江鳄鱼,还是依波路英皇周大福,在98年的内地客眼里,可都还是最炙手可热的名牌呢,是成功人士的装逼象征。

“您这是在赌内地客在短短几年之内,就会暴富起来、再也看不上香江品牌?不觉得这些牌子穿在身上能够显身份?”梁劲松反问时,惊讶溢于言表。

98年的香江人,谁敢想短短十年八年后,内地人就不再以穿港牌为荣,至少一二线城市的人不再以穿港牌为荣。(部分三四线和农村市场的话,港牌还可以多维持十年身份,当然这里没有任何歧视,只是说客观陈述消费结构)

见顾鲲态度非常坚决,梁劲松两手一摊:“这都看不上,那你只有考虑收购法国或者意大利牌子了,可我不认为那些国际一线大牌会愿意被黄种人的资本收购。我不是说他们有歧视,而是法国人的文化优越感太强了。”

顾鲲却看起来比梁劲松更有信心:“不试试怎么知道?局势是在变化的嘛,如果倒退五年,你敢说纪梵希和兰姿这样的法国牌子会考虑卖身么?但是现在,一个已经卖了,一个正在谈,所以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阿诺特给纪梵希收购时候开的价格,是远远高于95年以前那些品牌的估值的。”

顾鲲举的这两个例子,可谓是90年代奢侈界并购潮的两大代表,也算得上是风向标了。

买买买潮,就是始于95年的阿诺特买纪梵希。而第二个重要标杆,则是如今正在谈判中的历峰集团收购兰姿。

(注:考虑到我的书都是男人看的,对奢侈业集团太不了解,稍微说一句。后世公认的全球三大奢侈集团,分别是阿诺特的lvh、第二名的是历峰集团,第三名的是开云。这三大集团开窍进入买买买模式的先后顺序,也是跟实力成正比的,lvh在95年就进入金融扩张并购模式,历峰97~98才开始,开云反应最慢,21世纪初才开始疯狂并购,所以它也最弱。

不过在服装箱包领域,主要是lvh和开云在竞争,第二名的历峰比较置身事外,因为历峰专注于珠宝和手表——如果是女频文,这段话估计完全不用写,女频小吊带读者肯定个个对这些买买买知识如数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