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顾鲲要是捞到一条明朝的船和一条清朝的船,然后把船的残骸毁尸灭迹丢回大海、就把里面的货物拿出来,对范·比尔松说是“同一条比较大的沉船里捞出来的”。
那范·比尔松会怎么想?肯定是把顾鲲当成鲨臂。
尼玛骗鬼呢?
同一条船上既卖明朝的青花也卖清朝的普通胡建外贸瓷?
不过,如果是同一个朝代之内,比如清前期,康雍的可以归并一下,乾嘉的可以归并一下,这种程度的归并,在古代贸易中也是有的。
低调,一切为了低调。顾鲲宁可让人觉得他捞到了一两条很贵的船,也不想让人觉得他能接二连三捞到很多相对没那么值钱的小船。
……
所以,他仅仅是处理了一些善后工作,在岸上闭关休息了三天、为下一次行动做点情报准备,就带着已经放松好了的船员再次出海。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一切就比较好办。
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他陆续又捞到了两条在兰方近海100海里以内的船。
其中一条比较小的是乾嘉时期的,跟他第一次捞到的盖伦船上的货,正好年代相差不大可以归并。
另一条稍早,是17世纪的荷兰船,上面的货对应年代是康雍时期,瓷器花纹色彩也普遍比乾嘉时期的素一些,这个就只能单独出货了。
这两条船的收获都比较小,加起来总价值也没有第一条高。
到此为止,顾鲲算是把兰方近海、可以仗着航道科考捞的船,都捞掉了。
以后再想捞别的,就不是靠这条租来的海洋勘测船可以搞定的了,这玩意儿毕竟不专业。
“总算是时候找比尔松出货了,憋了这么久不能变现,怪憋屈的。”顾鲲内心感慨,“可惜,卖完货的钱,估计还是不会剩下什么,老子又得买专业的高速打捞舰,为将来做准备。”
搞实业攒不下现钱的魔咒,似乎又发挥作用了。
每次顾鲲租船做生意,哪怕大赚,也攒不下钱来。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靠着租船经营的收获,买一条船”。
我太难了。
第70章 先定一个小目标,挣他一个亿
七月底的一天。
雅加达,一家咨询公司的办公室里。
“这釉色、这器型,错不了。”
范比尔松拿着带射线的特殊放大镜,仔细观察了好几件瓷器,露出满意的笑容。
然后,他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跟顾鲲摊牌,“如果你确保这批货都是这个水准、并且有那么大规模的话,我可以立刻付给你500万美元。后续拍卖还是老样子,你不用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