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刻萧有和的话更像是在表明他无意世子之位,虽然儿子萧有和志在军队,但不代表他掌握军权之后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来,自从苏福新政和军队改编之后,太平天国就已经形成了政权指挥军队的体系。将来萧有和在军队里就算再有杰出表现,也难以撼动掌握全国政权的人。
而西王头痛的是他和韵儿的小儿子萧有福现在只有七岁,年纪还小,虽然在学习上表现出了令人满意的天赋,但将来能否撑起一个国家来还是一个未知之数。这又延伸到另一个话题来,就是将来西王老了之后,如何能保证子孙可以将国家的兴盛保持下去,按照眼下的局面来看,萧云贵希望在他统一全国之后,能够通过改革形成君主立宪的政体,保证今后国家的兴盛。但目前来说,天国君主立宪还缺少必要的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改革力量,国内的大地主封建势力依然强劲,资产阶级的发展还需要时间。
比起俄国来,现在俄国全国已经有两千多家工厂,资本主义的势力已经开始崭露头角,所以才会有亚历山大二世决心进行国内农奴制改革的决心,而在太平天国,从事工商业的人比较少,工业基础薄弱,全国的工厂基本集中在苏褔省,还远远达不到积存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而对比法国,俄国又是改革的落后者,法国已经具备了宪政的一切条件,只不过现在拿破仑三世还在苟延残喘,不停的发动战争来延缓国内政体的变局,可惜他始终会失败,只要他对外的战争遭到失败,拿破仑三世的皇权将会不保。就如同历史上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战役中败给普鲁士之后,法国就发生了大变革,而拿破仑三世本人也被流放。
“看来还是要等全国统一之后,大力发展全国的工商业,让国内的资本势力兴起才能达成立宪的先决条件啊。”萧云贵暗自腹诽着,心绪一下子又发生了跳跃,从立西王世子发散到国家日后的政体来。
看西王想得出神,萧有和忍不住唤道:“父亲,父亲。”萧云贵回过神来,哦了一声后道:“这样吧,你先留在南苑大营,去第一师的炮兵团担任团部参谋官,后勤部的差事就先不用管了。”
萧有和非常兴奋的起身向萧云贵敬了个礼,脸上绽放着浓浓的笑意,就如同一个小孩子得到了什么心爱之物一般,看到他这个样子,萧云贵也不禁暗想,自己和韵儿一厢情愿的给萧有福安排了后面要走的路,是否也是真正适合萧有福的呢?是否也是萧有福长大之后自己需要的呢?现在看起来,萧有和虽然自己主动放弃了权位,但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他的幸运啊。就如同自己前世,父亲给萧云贵安排的一切他都不满意,甚至还造成了清韵的悲剧,难道现在萧云贵自己和洪韵儿不也是再给将来的萧有福造成悲剧吗?这到底是给儿子幸福还是在害了他?
萧云贵胡思乱想一番之后,只能安慰自己,说不定将来萧有福会非常喜欢权位也说不定呢?安慰了自己之后,父子俩说了些当前的战事和对外局势。
南方的海战多少还是影响了天国对外的贸易,随着天气变暖,萧有和提出他的担心,此前英法海军没有更加深入北上切断上海、大连湾、日本箱馆一线的海上运输线,主要还是寒冷天气的原因,一旦天气逐渐回暖,英法在南边占不到便宜之后,势必北上切断这条运输线,那么将给北方谭绍光部带来巨大的麻烦。萧有和提议应该尽早发起山海关、锦州一线的战役,消灭盘踞在那里的清朝叛军绵愉、荣禄所部,打通辽西走廊陆上的补给线,这样就能够解决东北太平军的后勤补给问题了。
萧云贵很满意萧有和的提议,看来这个儿子在军事上还是有非常独到的眼光,并没有因为南方英法海军和太平军海军因为海上捉迷藏游戏造成的暂时均势而迷惑,还是保持着一种忧患意识,这一点太平军中很多将领都是缺乏的。
一度萧云贵似乎觉得让儿子去炮兵部队是不是有些屈才了?是不是让他留在大本营总参谋部才更适合?但随即他想到儿子实战经验较少,还是应该让他到各个部队都感受一下战争的残酷才能让他成长起来……
第六百九十六章 北伐檄文
第二天,鲍勃向西王提出采访那位年轻的萧上尉,但这个请求很爽快的被拒绝了,西王给出的解释是萧上尉调任炮兵部队,而炮兵部队作为机密军事单位,谢绝一切采访。虽然鲍勃的请求被拒绝,但从西王护犊子的表情中鲍勃还是捕捉到了什么,这个萧上尉背景一定不简单,更加坚定了鲍勃要采访到这位人物的信念。要求虽然被拒绝了,但作为资深记者,鲍勃和情报人员一样,有着他独特的办法。
萧云贵拒绝鲍勃的采访要求其实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保护萧有和,一则他太年轻,二则要是敌对势力知道自己的一个儿子身处军队之中,他的安全就很成问题。同时,萧云贵也没空理会鲍勃后续会采用的方法,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正在进行的战争之上。
京城大营补给线打通的三天之后,萧云贵在京郊南苑大营内向天下发布了《统一全国讨逆北伐檄文》,号召全国军民上下,同心协力,为完成全国统一,实现全国多民族共和共荣的全面统一大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北伐檄文是出自洪韵儿手笔,左宗棠、许乃钊等当时文人大豪添笔润色,当中一改当年太平天国发布的《奉天讨胡檄》中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提法,将主旨变成了统一全国、扫荡乱逆、实现全国各族共和共荣的伟大目标而对盘踞在北方各地的割据势力进行最后的北伐。
文中已经没有再将满清列为一个政权看待,而是将满清降格为地方割据势力,同时驱逐鞑虏这种排满、排斥其他族群的字眼也没有再出现,这是太平天国在后期统一全国目标上的一个重大政策调整。
随着太平天国在全国各个战场上形成的巨大优势,接下来就将面临解决蒙古、新疆、西藏、关外等地统一的问题,而这些地方恰恰是各民族聚居之地,假如再用驱逐鞑虏的字眼,势必将给统一以及统一之后的安定地方带来不利。
檄文中提出的“五族共和”论是这样描述的:“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对现今太平天国占据十数行省之前进行的起事也作了说明:“天国兴起之初,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如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同时,檄文中强调:“现五族共和共荣,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太平天国之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太平天国之国民,自不能如满清时代再有藩属名称。此后、蒙、藏、回疆等处,自应统筹规划,以谋内政之统一,而冀民族之大同。天国政府于理藩不设专部,原系视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现在统一政府业已成立,其理藩事务,著即归并天国接管……”
在这段檄文中,太平天国特别强调了满蒙藏回等各族聚居之地不再是中华的藩属之国,明确了这些地方都是整个中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洪韵儿特意在太平天国之前加了中华二字,显然体现了更大的包容性,自此中华太平天国的国号也首次出现在大家眼前。虽然这个国号有些冗长,但太平天国这四个字的国号已经使用多年,不可抛弃,况且西王一直秉承了太平天国的衣钵,是不可轻易放弃的,而中华二字代表了整个国土和民族的正统性,于是这个国号就在西王日后登基继位发布的《定国是诏》之前先出现了。
檄文中还特意提出了对待各地割据军阀的处理方法,太平天国欢迎各地军阀主动前来投奔,檄文中也答应一旦各地军阀主动来投,天国将以国士待之。但同时也号召全国各地军民,对负隅顽抗的残余满清及各地割据军阀军队,一律坚决予以消灭。
檄文放弃了太平天国传统的排满政策,这并非是西王等当政者的懦弱表现,满人入关两百余年,从各个社会层面已经深深的陷入和融合到关内各族之中去了,很难再进行强行驱逐。在陈玉成部进行的西南大迂回战役中,很多地方的满人就担心遭到迫害,而决心决死一战。成都的满人旗户甚至分发煤油,一旦太平军攻入城池,众人就打算集体自焚,烈火焚城也在所不惜。成都众多旗兵由于害怕民军屠杀,认为“抵抗是死,不抵抗也是死,与其不抵抗而死,毋宁抵抗而死,所以死命相拼。”
好在当时陈玉成没有头脑发昏,而是采取了攻心战术,他集中附近的满人旗户在城下喊话,同时积极派出使者与城内满人进行谈判,表示不会滥杀无辜,这样才将一场祸事消弭于无形。后来太平军进入成都之后,果然没有再迫害满人,只对罪大恶极的满人以刑罚审判,这个做法为陈玉成部今后席卷西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