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页(1 / 2)

三营三连首先得到命令,催动战马冲出树林,手中的新式的后装短马枪已经握紧,直往行军的清军飞驰而去。

行军的清军千总是个杀人放火的凶恶之人,平日里对百姓们的软弱早已习惯,压根想不到在台州附近会有大批太平军马埋伏,虽然福建提督李廷钰坐镇温州,已经让温台防线上的各处城市戒备,但这些地方的清军都不相信常太平军会在冬日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依然戒备松懈。这个时候,那千总正想着杀光这些百姓后,从他们身上应该可以搜出不少值钱的东西,而且队伍中也还有不少漂亮的女人,想到这里就很是兴奋。

正高兴的时候,身边一名兵士喊道:“奇怪了,老天爷,你们看那片树林会移动!”

那千总转头看去,果然见到一大片绿油油的树枝在快速的移动,冲着己方队伍而来,后面扬起大片尘土,那千总惊呆了,过了一会儿才嘶声吼道:“不是树林,是骑兵,是骑兵,他们是哪里来的骑兵?”

众清兵也看了出来,都是惶急不安,连连问道:“我们怎么办?”这些清军都是李廷钰和地方团练共同招募的兵马,李廷钰给名号,地方团练自己进行武装之后,守卫台州附近的乡村,此处的清军都算是些土匪,对付一般的百姓倒是游刃有余,但在太平军看来,他们和一般的土匪没有区别。况且清军也没见过这种隐蔽的骑兵战术,只见一大片树林飞也似的向自己靠近,都觉得蔚为壮观,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那千总也算是懂一些军事,连忙呼喝,让手下集中,两百余名清军排成一个粗浅的拒马阵,长矛在前,短刀在后,准备拒敌。因为他们是自己武装的,手中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甚至还有的人用着镰刀。

三营三连的太平军骑兵连长见对方排好了拒马阵,呼喝一声,一百二十多名三连骑兵们,纷纷举起手中的连发马枪,一声令下,移动的树林之间,火光直冒,炒豆般的枪声响了起来,一时间硝烟弥漫起来。

一时间毛子兵数十人中枪倒地,那千总吓得肝胆俱裂,他哪里见过马枪能射这么远的,数百步的距离,颠簸的马背上,这些骑兵还能打得这么准,他到忘了自己队伍是排着密集的拒马阵。

太平军骑兵一般在战斗中主要采用半回旋式战术,即冲锋—射击—回转—装填—再冲锋,但眼前的清军实在太弱,只是一次冲锋就让战斗变得毫无悬念。太平军羽翎骑兵的马刀才高高昂起,清军就一哄而散,也不顾押解的百姓,仓惶的往台州城逃去。却想不到四周还有其他的骑兵也围了上来,甚下的数十名清军绝望的只有跪在地上,高举手中的武器乞降。

张文祥和郑岩驮带着人马赶到的时候,战斗已经结束了,三连无人伤亡,让张文祥很是高兴,众骑兵将百姓们解开,送上些食水,让他们吃喝,这些百姓都是瞪大了眼睛,看着这些操着江浙口音、湖广口音等各地口音,穿着古怪的士兵们,不相信他们会是太平天国的兵马,直到骑兵们拿掉铁盔,露出一头短发,数百名百姓才热泪盈眶的欢呼了起来。

三连长跑到张文祥跟前询问道:“团长,抓到六十三个清妖兵,怎么办?”

张文祥吐了口吐沫,狠狠的说道:“还用问吗?给我全部杀了。”

郑岩驮微微一笑说道:“初战杀降不祥。”

张文祥瞪大了眼睛说道:“难道放了么?我们可没人手看押他们。”

郑岩驮冷笑着说道:“把他们全部给绑结实了,送给那些百姓们去处置。”

张文祥明白过来,呵呵笑道:“郑训导,想不到你如此狡诈。”

郑岩驮哼了一声说道:“让百姓们出出气也好。”

过了一会儿,愤怒的百姓们将数十名毛子兵活活打死,无一活口,骑兵团让百姓们跟着,催动兵马,太平军西殿的军旗展开,浩浩荡荡的往台州城而去。

第三百六十五章 其疾如风

台州城内,清军福建提督李廷钰手下头号悍将漳州镇总兵达洪阿正在军营内观看着清军的操演。达洪阿为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字厚庵,此人从京城步军衙门普通的把总做起累功至总兵。道光十五年调台湾镇总兵,便是在李廷钰手下任职。他于五年内,扫荡嘉义彰化盗匪,颇受清廷倚重。道光二十二年,鸦片战争中他与时任台湾道的姚莹合作,在大安之战中战胜攻击台湾的英军,是为鸦片战争中清军为数不多的胜迹。

大安之战爆发于道光二十二年,此前中英就在鸡笼之役中交过手,英国双桅军舰纳尔不达号停泊鸡笼港(今基隆港)。8月16日,纳尔不达号发炮向基隆二沙湾炮台攻击,台湾的清朝守兵还击,击伤该船,纳尔不达号发重炮后撤出港湾,撤离中误触暗礁,以致船体进水,多名船员落水溺毙。之后,艋舺营(台北营)参将邱镇功奉达洪阿令追逐沉船,计俘虏印度人133人,而其余船上的英国军官10人与其他22名印度人在战役中阵亡。10月19日,英国派舰至基隆要求换回俘虏,清军迟未答复,27日再对二沙湾炮台攻击,并派兵登陆三沙湾,清廷守军开炮还击,英舰于次日中午退离,二沙湾炮台也在此次战事中被毁。

道光二十二年初,英舰阿恩号至梧栖港(今台中港)探访后,在外洋滞留。因水师实力不如英方,达洪阿号令淡水与鹿港等地守兵严加戒备,并令其不得与英国进行海战,并决定诱敌入台湾内陆河川搁浅。

数日后,阿恩号想从位于台湾中部大安溪的大安港上岸登陆,清军于是派数艘渔船诱导其英国船舰入河内多礁处。英军因不谙地势,随后于大安溪中段处搁浅。随后,达洪阿派兵前往伏击,最后英船被击沉,数十名英国人被杀。另外尚有十八名英国军官,一名红人(印地安人),三十名印度人,五名广东、九龙人遭俘虏,清军并在船上掳获11门大炮等兵器,及该英舰先前于中国长江海战获得的少数中国战利品。

四月初,大安之役战果传到清廷,清朝赏达洪阿太子太保,姚莹二品顶戴。偶得小胜的道光自然是飘飘欲仙起来,他下令姚莹与达洪阿除了船长及高级军官外,连同稍早基隆之役所俘虏的英国军人,全数均以斩杀,以示王法如炉。5月姚莹奉旨,除了阿恩号船长颠林与另外八名英国高级军官外留予问供外,其余活存的139名俘虏皆悉予处死。

但这场局部的小胜改变不了大局,七月初,英军迫近南京,清廷最后只能与之议和,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签订后,英国人要求清朝,命其台湾镇、台湾道,将英国俘虏全数解往福建厦门交还。清廷害怕和约生变,并没有告知俘虏大部分已被处死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