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页(1 / 2)

剩下的可供苏代率先游说的也只剩下燕、赵两国。作为此次持续半年多的混战中“受害国”,燕、赵两国都称得上是咎由自取,但他们对韩国的怨念也最大。论对韩国的仇恨,对韩国的忌惮,没有出乎燕、赵两国的。这其中,又以赵国为最。失去了邯郸郡和大半个巨鹿郡,赵国的颜面大失,实力也是骤减。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赵国依然拥有着二十多万精锐,好过燕国的十多万的数量。

苏代因此选择将游说赵国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只要赵国被自己说动,燕国和赵国之间的龃龉,完成不能成为阻挠燕国参与合纵的事情。对秦国以利诱之,对齐国恩威并施,这合纵也就成了三分。至于想让合纵真的不是形同虚设,楚国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只有让各国看到成功的希望,让各国品味到胜利的快感,合纵才会持续下去。而不是一次小败就分崩离析。

所以在抵达代县后,苏代在城中热闹的地方逛了五天,搜集、打探到足够有用的讯息后,才堂而皇之地向赵王递上了拜帖。是的,向赵王直接送上拜帖,而不是向平原君释放自己的来意。

人是一种复杂而奇怪的动物,先入为主说的就是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可能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或可不容易接受。赵王毕竟年轻气盛,相比较老辣的平原君而言,更容易受到自己的怂恿。苏代可不相信,丢掉邯郸的耻辱年轻的赵王可以轻易放下。

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近臣,苏代很容易就见到了赵王。

赵王显然还没有从败给韩国、失去邯郸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对苏代的兴趣也是有限。所以,当赵王询问起苏代的来意,苏代先声夺人道:“臣有一计,可助王上收复邯郸!”

赵王原本沮丧、兴趣缺乏的脸色立即大变,眉目间多了几分精神,迫不及待地问道:“先生方才说什么?!”

赵王当然听清了苏代的话,但还是觉得难以置信。韩国国力已经如此强盛,赵国虽然据有二十多万大军,也不得不避其锋芒。赵国如果有希望击败韩国,夺回邯郸,再大的条件赵王也愿意付出。但前段时间自己在朝会上问计于群臣,群臣全都是默然不语,最后还是平原君赵胜开了呛,说此事只能徐徐图之。徐徐图之?!赵王在代县如坐针毡,丢掉邯郸的耻辱一直被赵王记挂在心上,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收复邯郸,赵王心里没有底。哪怕自己听从平原君的建议,召集青壮扩建代县,哪怕赵王寄情于山水,四处打猎,也磨灭不了这段耻辱!

“回禀王上,臣方才说,臣有一策可助王上收复邯郸!”苏代再说了一遍。

第六十一章 游说赵国(下)

“愿闻其详”赵王似乎觉得自己太过迫切会显得很是失态,故作从容道。但眉宇之间的激动之情,是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的。

“敢问王上,赵国为何失去邯郸?”苏代却开始吊胃口。

赵王眉头顿时就拧了起来,似乎没想到丢失邯郸和收复邯郸之间有何关联,更主要的是,苏代提到了赵王的痛处。

“韩国国力太强,又有秦国为援,赵国不能敌也!”赵王找出了一个靠谱的理由。自己总不能将原因归咎于自己畏惧伤亡、识人不明吧?!赵王暗暗想道。

苏代竟然点了点头,附议道:“王上所言甚是!赵国之败,非败在士卒不肯为王上效死,非败在官员临阵而逃,非败在王上用人不明,而在于一个国力。赵国若有韩国一半的国力,以王上的英明,凭借地利、人和,足以让韩国无功而返!”

赵王差点泪流满面,知己啊知己啊!自己并不是不如韩王,而在于初掌大权,就被狡猾的韩王打了一个措手不及!韩国根本不顾忌伤亡,用巨大的实力碾压了赵国,自己若是不同意,韩国固然元气大伤,但赵国也将不复存在!自己割让邯郸是以退为进,保存实力,麻痹韩国。这么浅显的道理,朝堂之上居然还有人不懂,叫嚣着赵国应该更加强硬。

“先生所言甚是中肯!既然方才先生说可助寡人收复邯郸,不知如何一个收复?”赵王还是没忘记苏代的许诺,再次问道。

苏代意味深长地笑道:“邯郸如何失去的,自然如何夺回来!既然韩国以堂堂国力逼王上献出邯郸,那赵国也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逼韩国献出邯郸,还给王上!”

赵王顿时瞠目结舌,苏代说的确实没有错,韩国用实力碾压赵国,迫使赵国献出邯郸,只要赵国国力足够强大,也可以如此行事,迫使韩国交还邯郸!但问题是,韩国拥有两百万户百姓,赵国拥有二十万户百姓,这个巨大的数量差距,何时才能弥补上?!赵王甚至怀疑,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再踏足邯郸城!

苏代似乎明白赵王脸上的复杂神色,解释道:“王上!赵国举国之兵不过二十万,韩国举国之兵近两百万,论及人口、兵力,赵国远不如韩国矣!但臣听闻,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想要折断一根筷子甚是容易,想要折断一捆筷子却非人力可为。天下又不非只剩下赵国一国,尚有秦、燕、齐、楚四国,如果王上可以以这四国为外援,韩国虽强,又有何惧?!”

赵王默然不语,明白了苏代的意思,既然赵国不是韩国的对手,那赵国就要多找几个盟友,一个盟友不够就找两个盟友,两个不够就三个,三个不够就四个,直到可以战胜韩国为止!

不过,即使清楚了这一点,赵王还是思考良久方才开口说道:“寡人何尝不愿与诸国合纵,但奈何寡人的赵国与秦国、燕国前不久还有战事,有所龃龉。齐国、楚国又远在千里之外,联系实在不易。君不密丧其国,臣不密失其身,先生肯定明白寡人的苦衷吧?”

苏代却是不以为然的笑着摆摆手,宽慰道:“韩国已经占据天下三分之二的百姓和土地,于秦、燕、赵、齐、楚五国,可谓唇亡齿寒。韩国每消灭一个国家实力就壮大一分,剩余的国家就少一份助力。这个道理,王上知道,秦、燕、齐、楚四国亦是知晓。韩王此次称帝,就是在试探诸国。可惜,诸国不愿冒险与韩国为难,只剩下楚国一国谴责韩国,却独木难支,让韩王携九鼎而帝天下。经此一事,今后天下诸侯再与韩国交往,士气上就矮了一截。此为未战先败。”

赵王不敢接话,自己当初也不愿意韩王称帝,但更加不愿意主动跳出来,找韩国的麻烦,让韩国惦记。赵王承认韩天子地位的时间比齐王还要早,这就是其中的惊人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