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页(1 / 2)

群臣纷纷称是,算起来,天下已经超过三年半没有战事了,弭兵本来就是权宜之计。想要一统天下就不能害怕压力。郑国渠的修建是花费了韩国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却不意味着韩国就不能应对大规模的战事。

“既然是要获益,臣以为,这越国可救,但要缓救!”卫尉李牧轻声说道。

韩王微微一笑,赞许道:“如何一个缓救?”

李牧回道:“(韩)釐侯时,魏国伐我,我们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表面上答应了,暗地里却是让我们韩国消耗庞涓大军的有生力量,待魏军疲惫,才出兵救援,在马陵设伏大败魏军!我们何不效仿之?”

“臣附议!楚国在郢都附近有五万大军,江水(长江)以北亦有五万,楚国这次出兵五万,如此算来,江东也只不过五万大军而已!王上只需派兵十万,江水以北,将系数归我韩国矣!”太尉暴鸢道。

偏将军乐乘立即请命道:“臣愿意领兵奔袭江东,解越国之围!”

乐乘身为征南将军,主动请命倒也合适。因此乐乘话音一出,原本还想请战的众将只能是悻悻作罢。

韩王却没有立即答应,而是望向一直没有开口的白起、王翦二人,言道:“白客卿、王客卿以为,这样救援越国可好?”

大殿瞬时安静下来,神色复杂地望着韩国仅有的两名客卿。白起、王翦成为韩国客卿已经三年,这三年里,两人行事低调,众人也渐渐习惯了二人的存在。韩王突然主动向二人问询国事,似乎还是第一次。

白起沉吟了片刻,率先回道:“楚国的精华所在,一为郢都周边三百里之地,二为江东,三为大别山以东的江北之地。这三地,各有两万左右的大军驻守,如果遇到战事,十天之内可以凑出一支五万大军。无论是出兵取大别山以东的江北之地还是郢都,楚国都会让步,但如果我们出兵十万,想要皆取之,楚国怕是要拼死抵抗,反而不易!何况,楚国地大物博,用兵越多,耗粮越多,故臣以为,出兵可行,但不宜过多!”

韩王点了点头,问道:“那以白客卿之见,当用兵多少?”

白起伸出五个手指,道:“五万!最多五万!如此,既可以让楚国安心与越国互相消耗,又能以最小的代价谋夺楚地!”

韩王哈哈一笑,转向王翦问道:“王客卿以为如何?”

“启禀王上,臣以为白客卿所言甚是!依臣之见,五万大军可兵出两路,更有奇效!”王翦回道。

“可是兵出南阳、巴郡?”韩王问道。

王翦摇了摇头,道:“楚国之所思,必然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掉越国,越国既灭,楚国再无后患。依臣之见,楚国在攻打会稽前,必然已经令郢都和江水以北的城邑集结大军严防死守!从巴郡、南阳出兵强攻乃是下策!”

“计将安出?”韩王来了兴趣。

“以臣之见,不如兵出汝南,渡淮水,取新阳。大军一路潜行,奔袭黾塞,只要我们拿下黾塞,溠(zha)水以东,江水以北将尽归韩国所有。然后再渡过江水,全取九江郡,如此,郢都周遭的数百里之地将成为飞地,得之不费吹灰之力!”王翦献出了自己的计策。

黾塞身为九塞(太汾、冥厄、荆阮、方诚、肴、井陉、令疵、句注、居庸,即现在的雁门关、居庸关、八达岭长城、紫荆关、楚长城、黄草梁、井陉关、句注塞、平靖关,其中,平靖关前身即为冥厄,也称之为黾塞)之一,位于柏举山与大别山脉交会处,易守难攻,扼鄂豫两省襟喉,为古今中原要道。孙武曾经率领吴兵由此破关南下,令楚国蒙受灭顶之灾,在数百年后,关羽驻守荆州时陈兵于此,恨不能过关直取中原,更名“恨这关”。

王翦的计划不可谓不大胆,但仔细想想,却很有可能成功。毕竟,现在的楚国可没有五六十万大军,楚国为了防止韩国“围魏救赵”之计,黾塞的守军必然不多,这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寡人许你两万大军,你可能保证在三月之内,攻占九江全郡,令郢都成为飞地?”韩王望着王翦,突然说道。

王翦大喜,连忙答应道:“臣愿意立下军令状!不用三月,最多两月,必能切断郢都五万大军的退路!”

王翦是一名军人,对军人来说,最渴望的就是建功立业。如今韩王信任自己,如果自己不抓住这次机遇,下一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领兵出征!

“好,寡人就应了你!”

“谢王上!”王翦长揖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