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韩王召集群臣商议此事的时候,许多人都沉默了。赵国给出的条件太过优渥,不答应似乎不符合韩国占便宜的习惯,答应了则是断绝了秦国与韩国交好的可能,上了赵国的当。
似乎,想要做出正确抉择,就必须思量是秦国这个可以利用的盟友重要还是太原郡重要!初一看,秦国拥兵还不到二十万,相比较韩国实在不值一提,多秦国一个帮手不多,少秦国一个帮手不少,不是很多人忌惮秦国再次强大吗?!只要答应这次易地,秦国还不是任由韩国摆布?!如果秦国听话,韩国也不介意赏赐几座赵国的城邑!如果秦国不能为韩国所用,那正合心意,先灭秦国,再与诸国争锋!
但如果仔细计较的话,道理就不同了。秦国已经衰败到主动归附韩国的程度了,在这种情况下,韩国还是不肯放秦国一条活路,而是要斩尽杀绝,这样的先例若是开起来,那天下诸国谁还敢跟韩国议和?!毕竟,魏国是咎由自取,秦国可是又送出白起、王翦,又送出太子为质的,诚意如此足,韩国还是不满足。显然,韩国不亡人社稷,绝不罢手!今天是秦国,明天就会是赵国或者齐国。
这会让天下各国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反正横竖都是一死,与其跪着死,不如站着死。诸国联合起来,与韩国为难,韩国即使再怎么强大,也敌不了天下!
何况,将人逼到绝路,韩国想要摆平秦国,还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价!
“王上!以臣之见,赵国如此作为,不过是一种试探!”御史大夫范睢长舒了一口气,叹道。
“赵国想要的是……”韩王不确定地说道。
“邯郸如今有受到东西夹击的风险,一旦韩、赵两国交恶,我们韩国大军可兵出涉县或者聊城,无论哪一路,距离邯郸不过百余里的距离,赵国势必如临大敌!”范睢言道。
群臣与韩王一般,皆是默然点头。这也是韩国携此次大胜之威,换来的最大好处!有濮阳、聊城等大小十三座城邑,加上原先的上党,韩军可以兵出两路,夹击邯郸,赵国就必须看韩国的眼色!
“如果我们同意,那邯郸就解除了来自东方的威胁,可以专心防御武安,这是其一!其二,赵国多半猜到,我们韩国有意挑拨秦国与他们的关系,让两国比拼消耗,我们坐收渔翁之利!只要我们答应易地,不论有心还是无意,就会封锁死秦国,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无论是为了自保,还是为了开疆扩土,多半会和我们韩国决裂!赵国不仅可以避免秦国的威胁,还能多一个盟友,此乃分化拉拢两不误!其三、将秦国团团包围,多半令天下各国以为我们韩国想要绝灭秦国社稷,如今方才弭兵,我们若是如此,怕令天下诸侯不安,王上想要的休养生息怕是要就此结束了!”范睢仔细分析道。
“那寡人不答应就是了!”韩王听后显得忧心忡忡,既然易地是赵国的诡计,那不上当就是了!眼前的利益再大,也比不上民心,比不上长远的利益。
“如果不答应的话,也有问题!”丞相张平轻声说道。
“丞相请言之!”韩王神色变得沉重。
“如御史大夫所言,易地不过是赵国的试探。如果我们不同意易地,那就证明我们的下一个目标绝对就是赵国!当初,王上之所以愿意献出平阳,为的就是引秦、赵两国相争太原,但如此做的前提必须是让赵国安心,不同意易地,赵国之心岂能安?怕是他们宁愿放弃太原南部的数个城邑,也要死守邯郸吧!”张平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韩王默然不语,张平说的却有道理。试想一下,当秦国打上赵国大门的时候,自己在一旁虎视眈眈,赵国岂能全力和秦国厮杀?自己所希望的两虎相争一死一伤的局面绝不会发生,赵国多半会吃些暗亏,甚至主动拉拢秦国,换取一时之安吧?!
“丞相所言甚是!不过,臣倒是有一计!或许可以让赵国稍微安心,又能令秦国对我们韩国不敢生出二心!”范睢出言道。
韩王大喜,忙问道:“计将安出?”
“以地易地!”范睢笑着回道。
“以地易地?”韩王喃喃地说道。赵国提出了一个以地易地的策略,让自己陷入两难,范睢提出一个以地易地的策略,为自己解围!倒也奇妙!不过,这个地怎么个易法呢?!
范睢解释道:“赵国既然想要心安,我们权且应了他!毕竟,答应易地,我们可平白多出三万人口!不过,赵国想要离间我们和秦国的关系,我们却是万万不可上当的!想要秦国为我们所用,就必须给秦国希望,秦国依附我们,不过是寻求平安,图谋利益,我们何不向秦国也易地呢?如果太原归秦国所有,秦国北可图谋雁门、云中、代郡,东可图谋邯郸之地,臣相信,秦国必然欣喜若狂!毕竟,赵国虽强,但差我们远矣!秦国宁愿与赵国为敌,也不愿得罪我们韩国!”
韩王抚掌大笑,之前的困扰一扫而空。自己方才执迷了,老想着既不令赵国生出忌惮之意,又不想放过便宜,却忘了可以将太原再易主给秦国!如此,秦、韩两国皆大欢喜,赵国则吃了一个暗亏。以后,赵国怕是都要分出相当的兵力镇守云中郡和汾水沿岸,防止秦军从北方威胁自己吧!
“这易地当以何地易之?”韩王追问道。
秦国如今只剩下上郡、河东、内史三郡,若要易地,上郡首先被排除,这不仅是因为上郡地广人稀,也因为上郡位于内史、河东之间,一旦交易给韩国,那么秦国将被一分为二。那剩下的也只有河东、内史两郡了。这两郡的人口都在八万左右,与太原不相上下,也都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