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页(1 / 2)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秦国顺风顺水,在河东大占上风后,进攻武关。南阳兵力吃紧,只能将这五万韩军抽调回去。总之,这两种情况下,楚国只需面对巴蜀的十万韩军,而不必担心南阳方向的五万韩军!

“马上派人前去蓝田,告诉屈平,寡人不管他用什么方法,总之要确定韩军的具体人数!”楚王当即立断。

这些只是猜想,虽然楚王觉得很有可能,但总要核实。如今,楚国面临的真正威胁是正在顺流而下的十万韩军!如果确定蓝田以北的韩军营寨已经是人去营空,那就是佐证了芈梁的猜想。楚国可以考虑从蓝田抽调部分援军保卫郢都。如果韩军依然盘踞在蓝田以北,那楚国就要做好被十五万韩军夹击的准备,情况无疑更加糟糕一些。

“另外,景阳将军的援兵应该快要抵达九江了,派人八百里加急前往九江,将十万韩军入侵的消息告知援军,令他们不要理会东越国的乱军,无需停留,加快速度!”楚王下了第二道命令。

按照楚国君臣的商议,景阳派出的援兵要在九江郡盘桓数日,协助项承击败东越国的大军,然后再回师郢都。但对楚国来说,郢都如今遭受了巨大的威胁,项承在九江郡只是稍微处在下风而已,并不着急。一个是疥癣之疾,一个心腹大患,楚王当然知道如何取舍。

“臣等遵旨!”群臣齐声应道。

黄歇这个时候也是出言献策道:“无论南阳会不会派出五万大军攻打蓝田,臣以为都需要将郢都附近内的所有百姓、粮草集中到城内,务必不给韩军补充粮草的机会!如此,韩军久攻郢都不下,粮草告罄,必然心生退意!”

楚王点头,说道:“不止粮草,寡人听闻韩国投石机甚是厉害!郢都五十里以内,绝不留给韩军一砖一瓦!”

黄歇不经意地皱了皱眉,如此的话,那城外百姓的房子要全都被拆毁了!等韩军败退了,重建问题会很严重。但权衡一下,与其让韩军可以就地取材,破坏郢都城防,不如痛下决心。

“王上英明!”群臣恭维道。

这个计策虽然有些劳民伤财,但却可以向韩军展示楚国誓死不降的决心。至于韩军兵败之后,涌进郢都的百姓发现自己的住所被毁会多么沮丧伤心,就完全不在楚国权贵们的考虑之中。反正都是贱命,若是民众气恼不平,大不了就说是韩军毁掉的。他们除了抱怨还能做些什么?!只能是接受罢了!

“臣以为,还当派遣一支至少在一万以上的大军在城外威胁韩军的粮道,如此,可令韩军分心粮道!”黄歇抛开忧虑,继续说道。

如果只是固守的话,韩军可以从容不迫地组织攻势。黄歇的这一点建议倒是颇和楚王心意。其实但凡手头上有八万大军,楚王更愿意分出数万依着城池设下营寨,如此,城池、营寨互为犄角,韩军不破营寨,不会攻城,自己也就更加安全。不过,面对可能十五万大军的夹攻,在城外设下营寨固守显然不合时宜,派出少量的军队骚扰韩军后方,牵制韩军兵力,就比较切合实际。一万大军虽然很多,但对郢都并不是必不可少。因为这一万大军可以牵制更多的韩军!

“寡人准了!不过,为了防止被韩军围歼,还是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五千人,也好互相呼应!爱卿以为呢?”

“王上英明!”黄歇突然发现,在保命上,楚王还是很愿意动脑筋的。

眼见楚王如此从善如流,其他大臣也是纷纷出言献策,不过一个时辰,楚国君臣就商量出了如何应对十万乃至于十五万韩军的对策!

第五十四章 绝处逢生

秦国,漆县。

认真起来的匈奴让漆县守军结结实实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压力!从日出到日落,从月上柳梢头到月色西沉,匈奴的攻势就一刻也没停过。数个匈奴万人队,轮番攻城,根本不留给秦军一点休息的时间。城头上的守军已经替换了三批,但尽管如此,不过两个时辰的功夫,这批守军就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在此之前的两批,近乎是全部战死。

秦军已经杀到麻木,杀到剑锋卷刃,杀到精疲力尽,但蜂拥而来的匈奴大军似乎依旧无穷无尽。攻城的匈奴大军也睁着血红的眼睛,悍不畏死地一次次冲上城头,然后被赶下,然后再冲上。

死亡在这片战场上成了最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凡有一口气,每个人都想方设法地杀死敌人,至于会不会被敌人杀死,对杀到麻木的双方士卒来说,已经是无足轻重的事情!因为许多人都清楚,按照这种打法,杀到最后,死亡是唯一的结果,早死或许还是一种解脱!不过在临死之前,能够拉几个敌人垫背,总归是好的!

拂晓时分,匈奴的第五次冲锋终于退了。秦军在付出了四千多条人命后,再一次成功地守住了漆县,望着城头上下匈奴丢下的一万多具尸首,幸存下来的秦军却没有半分的开心和骄傲,有的,只是麻木和疲惫。

所有的人都知道,用不了多久,匈奴就会再次集结起大军,发动第六次冲锋!五次冲锋,匈奴前后折损了四万大军,秦军也付出了一万四千人的代价!如今整个漆县城,秦军只剩下一万五千人的精锐,还有三千老弱!按照匈奴的这个攻势,下一次冲锋,秦军绝对坚持不过去!

王翦很清楚,匈奴如今也是咬牙坚持,入关时,他们尚且有二十万大军,如今,却只有十一二万人,这绝对是匈奴最惨烈的一次战事。双方如今都打出了火气,只要一方没有灭亡,另一方就绝对不会罢手。

“援军!怎么还没有来啊!如果再不来,漆县可就要守不下去了!”王翦望着西方,心思却飞到了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