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页(1 / 2)

丞相魏冉和宗正嬴则互相望了一眼,皆是看出对方眼中的决绝。大殿内的群臣不是不效忠秦王,不是不效忠秦国,但问题是,能够同时具备这么多条件的人实在太少了!自己虽然也不具备,但这时如果不说话,秦王接下来肯定会暴怒,觉得大臣们贪生怕死!

就在大殿内的秦国群臣思量自己具不具备出使匈奴作为议和使者的时候,吕不韦的脑海也在迅速飞转。吕不韦首先判定,这是一个很大的风险,但风险的背后就是巨大的利益!

如今,秦国国事艰难,匈奴乃是秦国最大的敌人,谁若是肯出使匈奴促成了议和,绝对会成为最大的功臣,获得秦王的信任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自己虽然成功扶持太子异人上位,但太子毕竟年幼,秦王身体康健,想来没有十几二十年的光阴,自己没有大功的话,只能屈居在客卿的位置上!毕竟,出使邯郸,促成齐、赵联合起来经略东郡虽然是一件功劳,却并不显然!吕不韦若想提高自己在秦王心中的份量,在群臣当中树立威信,就必须出使匈奴,而且,还要成功!

有没有成功的可能?如果出使注定失败,那就不是冒险,而是送死!相反,如果有成功的可能,那才谈得上冒险!吕不韦迅速判定,自己有成功的可能,一方面,韩国这次才是促成匈奴南下伐秦的元凶,自己的身份特殊,韩王也派人告诉自己,匈奴的右骨都侯原本是义渠部落的王子(跟死在骊山的义渠王乃是兄弟,而不是父子,这一点更正下,太久没写,记错了),自己若是和匈奴打交道,可以联系义渠洪,韩国有恩于他,他会提供一些帮助!另一方面就在秦国给匈奴的巨大压力,别看匈奴眼下风光,他们是有苦难言,折损四万大军对匈奴已经称得上是伤筋动骨了!自己好好利用的话,未必不能完成议和的任务!

第五十二章 匈奴的决意

“臣愿去!”吕不韦抢在魏冉、嬴则前面开口说道。

秦王一脸欣慰地望着吕不韦,心中慨叹,吕不韦虽然是卫国人,但却对自己,对秦国忠心耿耿,超过许多尸位素餐的秦国宗贵。如果秦王知道唐太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诗句,说不定也会说一番吕不韦乃寡人之萧瑀也的话语!

“臣原本是一商人,也曾北上草原经商,粗晓匈奴语言和风土人情!王上若是以臣为使,可以方便和匈奴贵人的沟通。另外,臣的身份是秦国客卿,地位超然,匈奴既不会觉得我们秦国对他们谄媚、畏惧,也不会认为我们对他们藐视!有利于议和!所以,臣请命,愿意为王上分忧解难!”吕不韦一脸坚毅地说道。

秦王点了点头,谓丞相魏冉道:“丞相以为如何?”

魏冉恭恭敬敬地回道:“臣以为,客卿洞晓匈奴风土人情,又兼智勇双全,实乃最合适的人选!”

秦王大喜,说道:“那寡人就委任客卿为使,前往漆县议和!郎中令安在?”

麃公赶忙出列,长作揖道:“微臣在!”

秦王语重心长地说道:“你务必保护客卿的安危!此次议和,事成你们二人皆有大功,但若是客卿遇险,无论议和成功与否,你非但无功,反而有罪!你可清楚?”

“臣铭记于心!”麃公郑重其事地答应了下来。

洛阳之战的时候,麃公率领十万大军围攻洛阳,方其时也,意气风发,好不张扬!可惜,事实证明,在一开始,韩国就识破了秦国的这一次冒险!十万秦军,最终返回咸阳的,不过是数十人而已!

按照秦律,像折损十万大军这样的惨败,主将是要被枭首示众的。但麃公年轻时有恩于秦王,加上此次兵败,罪不在麃公,而在乎函谷关失守太快,秦军归路被断,秦王也就网开一面,饶恕了麃公的死罪!但麃公的爵位被去除,沦为平民,还被秦王勒令在家反省。半年后,或许秦王爱惜其才,将其复用,仍为郎中令,却是没有任何爵位。直到几个月前,麃公率军小败匈奴,才获得了“大夫”的爵位,避免了身居高职却无爵位的尴尬。

如今,秦国有些名气的将领要么在河东征伐,要么在漆县与匈奴交战。秦国唯一拥有指挥十万以上大军将领的只有麃公一人,秦王在群臣的推荐下,令麃公领军出征,也算是让他将功赎罪,免得日后提拔的时候,招人非议!(关于麃公,大家看一下洛阳之战,再联想一下现在,应该可以发现什么)

麃公在听到秦王将吕不韦的安危看得比议和的成败还重要的时候,就清楚秦王是在收买人心!吕不韦果真也一脸敢动地回道:“王上待臣的殊遇,臣愧不敢当!但凡有一丝可能,臣必定令匈奴罢兵,返回草原!”

“那寡人就在咸阳等爱卿的消息,等爱卿凯旋的时候,寡人亲自在城门口迎接爱卿!”秦王笑着说道。

吕不韦只是深深作揖,久久不语。

朝会结束后,秦王留下吕不韦和麃公,面授机宜。随后,吕不韦返回自己的府邸,简单收拾了下行囊,就跟随麃公的大军一起拔寨,一路往北,朝漆县而去!

与此同时,漆县城下,匈奴大营,单于大帐里的气氛有些凝滞。

从正月初六开始攻城,到如今,已经整整十一天了,匈奴除了有限的登上几次城头并占据其中的一角,大多数时候往往是尚未赶上城头,就被秦军赶了下来!不少匈奴贵人们因为损失太大,往往是出工不出力,单于为此招来了几个贵人,狠狠训斥了一番,情况才变得好转起来,但用不了多久,许多部落在攻城的时候又会消极怠慢!

为此,匈奴单于郑重其事地命令全军暂缓攻城,将贵人们全部召集起来,讨论匈奴大军的去留。要么,全力以赴地攻城,毕竟,匈奴的粮草只剩下二十余日了,保险起见,十天内,必须拿下漆县;要么,就此罢兵。无论做哪个决定,必须统一了所有人的思想才好行事。不然,既想攻城又顾忌伤亡,既想退走又不甘心,只会坏了大事。

单于阴冷的目光扫视了一圈大帐内的贵人,从左贤王到右骨都侯,匈奴所有的贵人都已经在此了,单于已经受够了每日里伤亡递增却无法攻克漆县的消息,今天是走是留,必须下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