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页(1 / 2)

太多太多的选择,太多太多的可能,愁坏了将军大臣们。只是,当各国的战争机器沉重、缓慢而坚定开动起来的时候,彷徨、犹豫、不安就全被抛之脑后,各国唯一考虑的是如何欺骗对方,占得先机!

七月末的时候,从北方草原和南方百越之地传来了好消息。北方的匈奴同意出兵十万,进犯秦、赵两国,前提是中原确实爆发了大战,匈奴确定有利可图。南方的东越国也表了忠心,当楚国攻打韩国后,东越国的五万大军将出会稽山,越过浙江,攻打鄱、艾两邑(今九江境内,三国时名曰柴桑),做势切断郢都和淮泗流域的联系,乱楚国军心。

与此同时,流言乱飞。韩国虽然知晓已经不能断绝秦、赵、齐、楚四国讨伐自己的决心,但总可以给对方添一些堵。这样的事情在九国伐秦的时候秦国也做过,效果证明也还不错。

不同的国家流言自然不同。譬如临淄,韩国散布的流言是愿意和齐国联合瓜分楚国,韩国主动割让砀郡,换得齐国的出兵。当然,为了迷惑楚国,齐、韩两国要先装模作样地打一架。等楚国存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思放松警惕后,齐国出兵攻占淮泗之地直达江东,韩国则是三十万大军从南阳、巴郡顺流而下,攻占郢都。两国合力将楚国赶到岭南不毛之地,绝其祭祀!

为了配合这则流言,丞相张平自然在此之前去了趟临淄,面见了君王后,虽然两人不过是笑呵呵地谈论了下今年的收成,互相转达了问候,但流言却是信誓旦旦地表示张平代表着韩王和君王后敲定了灭亡楚国的“妙计”!

再比如郢都,韩王无缘无故地送了几十名美女和几件价值连城的珠宝给楚王,外加一封书信。然后没过多久,郢都就流传出韩国有意和楚国联盟,瓜分故鲁之地。

邯郸方面散布的消息是秦国已经和韩国秘密达成协议,两国将瓜分赵国。韩国只要邯郸、代郡,太原、云中、雁门则属秦。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韩国会把长安君交给秦国泄愤。有关质子的人选正在紧锣密鼓地筛选。

同样的道理,在咸阳流传甚广的一个消息是韩、赵两国已然联盟,如今长安君在洛阳为质,赵国用事的赵太后宠爱幼子,韩国又厚赂赵国大臣,终于说服赵国联合发兵攻进关内,灭绝秦国!长安君已经在前往上党长平的路上,只要赵国出兵,韩国就会在两天的时间把长安君送到邯郸!

秦国这些年屡战屡败,对于这样的消息极其敏感。尤其是后者,带给关内的震动不是一般的大。如果韩、赵两国发兵伐秦,秦国哪里有获胜的可能?!除非齐、燕、楚三国援救自己,否则,自己必死无疑!对秦国来说,最好的情况就是保住陇郡,希冀再起,重走一遍秦国崛起的老路!

在韩国的推波助澜下,各种流言越传越广,越传越邪乎。所谓三人成虎,虽然各国君臣都知道这是韩国的离间之计,但也不由得开始担心若是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自己该如何应对!似乎看起来,唯有强大才能避免他国的觊觎,像韩国这般被四国打主意也是因为韩国不够真正的强大!

既然想要强大,就必须在这场大战中保存实力,切不可贪图利益让自己损失太大。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这可是一个绝对不会错的道理!四国已经暗自下了决心,即使没有变数,在攻城略地的同时绝对要打探其他国家的动向,免得自己的盟友什么时候变成了敌人都不知道!

不过在此之前,秦、赵、齐、楚四国因为韩国的离间面临着一个实际的问题,那就是谁先出兵谁后出兵。看起来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大不了四国秘密约定一个时间一同出兵就是了!但实际上不然!

首先,四国说是相互呼应,实际上是各自为政,当初为了防止相互拆台,信陵君的建议是兵分四路,各自凭借自己的本事去攻打韩国。想要在方圆千里的地盘上同时做一件事,没有人监督,究竟会如何,很难预料!

其次,如今四国已经生出了些许疑心,肯定不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做第一个违反新郑会盟的国家!比如约好了九月初一发兵,结果却只有楚国按照约定发兵,其他国家在发兵之前动摇了,那么楚国就成了天下公敌!到时候,韩国若是许了巨大的好处,让秦、赵、齐三国罢兵或者干脆倒戈,楚国岂不危险了?!同样,这样的道理适用于秦、赵、齐三国!

第二十章 大战伊始

信陵君日思夜想,终于想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办法!既然各国都担心其他三国事前突然反悔,那何不合兵一处,互相监视彼此?!当然,各国的目标不同,肯定不可能把主力大军放在一起。但抽调出数千人的军队参与对方的行动还是可行的。本来最好的办法是各国互相派遣质子,但如今时间紧迫,加上像齐国王室人口凋零,也无质子可派,信陵君也只能变着法子促成此事。

这数千人自然起不到质子的作用,也不可能让各国完全放心。但他们打着各自国家的旗号,可以明白无误地告诉其他国家,自己国家是铁了心和韩国对抗了!你们不用顾虑,大胆地进攻韩国吧!就这样,秦、赵、齐、楚四国约定,各派五千人到对方大军。对方一旦和韩国开战,五千大军则返回各自国家。

八月份的时候,天下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原本小心翼翼的各国这个时候也不再隐瞒自己的想法,即使想隐瞒,征召百万大军的声响也隐瞒不住。再傻的人也知道,天下要爆发大战了!就是不知道,这次大战将会是孰胜孰败!

北疆的气氛受此影响,也变得有些扑朔迷离,燕国虽然在一开始受迫于形势,表明了中立的立场。但齐、赵两国不可能不妨。赵国在代郡方向留守了八万大军,意图很明显,那就是燕国只要敢妄动,赵国大军肯定会攻打蓟城。

齐国则在临淄以北两百里设下营寨,驻军五万,以策万全。当然,燕国若是出动二十万以上的大军,齐、赵两国在边境上的大军自然不足为虑。但两国对此早有提防,无数的细作潜入燕国,查探燕国的消息。一旦燕王下令征兵或者调集大军,两国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消息,从邯郸、临淄出发的后续援军可以很快抵达!在边境上的大军更多的是迟滞燕军的行动!

对于这一切,韩国暗中看在眼里。燕国如今调集了二十万大军,在辽西郡按兵不动,明显是存着其他的想法。

按照往常的经验,中原国家依托长城据守边塞的成功率还是极大的。历来中原国家对游牧民族获得大胜,靠的就是诱敌深入,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包围游牧民族的大军!毕竟,游牧民族俱是来去如风的骑兵,中原国家步兵居多!想要获得大胜,就必须是歼灭战,而不是追逐战!

燕国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守株待兔对燕国来说是最好的办法!而这个时候是秋天,离东胡南下打草谷的时间还有两三个月。燕国若是真的抽调二十万大军北上塞外,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据的情况下,能够活着回来多少,真的难说!

秦开大败东胡,拓土千里那是准备了十多年。像燕国这样,什么准备都没有,就仓促地北上出塞,讨伐东胡,实在是以卵击石。这恐怕也是燕国发兵二十万却迟迟未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