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连连点头,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层呢?!赵国和魏国眼下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齐国。魏国既然敢帮助齐国来攻打自己,那就是齐国那一伙的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赵国肯定会懂这个道理,这就是楚国可以利用的机会。仔细计较的话,赵国的山东(太行山以东)可是一个盟友都没有,如果合适的话,赵、楚两国倒是可以结盟。
当然,前提是韩国对自己不理不睬。如果韩国不肯救援自己的话,那楚国唯一可选的外力就是赵国了。毕竟,韩国距离楚国实在太近了,对中原的影响力也是远远强过赵国。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楚王也不想得罪韩国。
“左徒的计划不错,寡人以为,向韩国和赵国求援都是应该的,否则,只向一个国家求援,万一对方不答应的话,会耽搁太多的时间。淮水以北,我们楚国可是坚持不了多久啊!”楚王慨叹道。
“王上圣明!”群臣齐声说道,言语间也是稍微松了口气。
楚王继续道:“求援毕竟需要时间,可魏国可不会给寡人的楚国留下太多的时间,要不要调集安平侯的大军往西增援,诸位爱卿怎么看的?还有这郢都的大军,寡人想着抽调个三五万应该不妨事的吧!”
令尹芈梁见楚王还是想要增兵,知道自己刚才的话楚王并没有放在心上,楚王一定是要增兵的,眼下就是让群臣给个说法。悄悄向左徒黄歇递了一个眼神,芈梁示意黄歇开导一下楚王,这兵,轻易动不得。如果自己再开导的话,反而会适得其反。除了自己,说话最有分量的当属黄歇了,也只有黄歇最适合说这样的话。
黄歇暗示令尹芈梁稍安勿躁,复又出列,沉声说道:“启禀王上,臣以为增兵救援陈县等地可行,只需从郢都抽调两三万兵马驻守符离塞、巨阳、彭城一线,魏军势必不敢南下。安平侯又善战,以骁勇著称,相必不会辜负王上的信任。”
楚王听后大喜,以为黄歇这是赞同自己的意见。不过黄歇却是一副突然想到什么值得担忧的事情一般,长叹道:“不过,齐国用兵一向狡诈,臣担心王上的大军好不容易攻占的下邳等地因为兵力不足而易主。易主尚且就罢了,我们楚国再夺回来就是!但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军心士气若是因此为之一泄,诚可惜也!”
“何况,韩国或者赵国若是出兵,魏军仓皇北逃,不足为道也!收复失地不过须臾之间!倒是故鲁(国)之地,王上难道不想安平侯为王上取之吗?”
“那左徒的意思是说不调动安平侯的大军,只向前线增加两三万兵马?”楚王皱着眉说道。黄歇的意思自己听明白了,就是自己的一个想法被肯定,一个想法被婉拒。
“然也!”黄歇诚恳地说道。
“诸位爱卿的意思呢?”
“臣等附议!”众人齐声回道。这也是折衷的办法,既让楚王满意,也对楚国有利!
“唔,那就照此办吧!”楚王下了最后的决心。
第十九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
秦国,咸阳。
对于山东的乱局,秦国君臣是抱着极大的兴趣围观看热闹。道理很简单,山东各国消耗地越厉害,越是水火不能相容,秦国越是可以浑水摸鱼。无数秦国说客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往来于临淄、邯郸、大梁、新郑之间,行挑拨离间之事,试图让这场战事愈演愈烈。
事情的发展也正符合秦国的心意,在得知魏国终于对楚国动手后,秦王抚掌大笑,顾左右而言:“大事成矣!”
天下七国已有五国卷入这场战事,只有秦、韩两国置身事外。但根据秦国君臣的揣测,韩国不可能任由这场混乱持续多久。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楚国紧邻韩国,韩国如果任由魏国向南拓展势力的话,韩国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这绝对不是韩国会容许的。
朝会结束后,秦王把太子柱、丞相魏冉、客卿蔡泽、武安君白起、卫尉王翦、郎中令麃公留下,商议军国大事。有心人自然会猜出,秦国君臣商议的肯定是隐秘的军国大事,否则,大可在朝会上堂而皇之的提出,让群臣共议。
秦王红润的脸色表明他的心情着实不错,在屏退了所有的侍者后,秦王一脸兴奋地说道:“如今赵国伐燕、齐两国,魏、齐两国伐楚,寡人想要提前伐赵,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丞相魏冉当仁不让地站了出来,说道:“臣以为王上之见大为可行!如今天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河西和淮泗之地,赵国更是一心想要挽回颜面,主力皆在山东。我们大秦趁其不备,突袭西河之地,赵国势必不察,大事成矣!”
太子柱也是点头赞同,开口道:“儿臣附议!虽然此时伐赵比预计的提前了两个月,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赵国无暇西顾,正是我们大秦建功立业的机会!等西河之地尽归大秦,邯郸怕是还没收到消息!到时,我们或东取太原,或北上雁门,南下河东,皆在王上一念之间!”
群臣都知道,这确实是秦国的一个好机会!秦国这些日子正在编练军队,只要粮草充足,大军几日内就可出发。冬天行军自然困难,但恶劣的天气对双方的影响是一样的。怕是谁也想不到,一向以赵国盟友自居的秦国,会在赵国最需要支援的时候,捅赵国一刀。这也是秦国最大的依仗——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武安君白起也不含糊地表示支持。秦国这些年吃了太多的败仗,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收复西河,抢占一块踏足中原的跳板,是所有的老秦人梦寐以求的。如果一直被约束在关内,秦国的向心力会越来越差。失去了军功的刺激,秦国只能沦落成为一个二流的国家,还是那种无法插手中原大事的偏远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