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页(2 / 2)

不少大臣暗暗低语,燕国既然可以倒向韩国,又何必要向齐国割地呢!貂勃的想法有些前后矛盾,自相情愿了吧!

貂勃出人意料地点了点头,复又摇了摇头,说道:“臣刚才所说的乃是燕国对付赵国的说辞,但对燕国来说,却并非真的如此!燕国此去新郑,有千里之遥,赵国真若猛攻河西之地,未等燕国使者抵达河西,河西已然易主矣!在这种情况下,燕国求救于韩,再急也是无助于事。相反,我们齐国近在咫尺,完全可以利用燕国的这种心理,游说燕国割地。何况,即使韩国这次及时救援,解了河西之围,但赵国距离燕国太近,安全可以三番五次地对燕国用兵,难道每次韩国都能及时来援吗?我们齐国毕竟紧邻燕国,于燕国来说,援助更加方便!所以臣以为,燕国很有可能答应。”

“王上!臣以为这些都是上大夫的一面之词,不足为信!”后胜一边摇着头,一边作揖道。

“那丞相的意见是……”齐王问道。

“启禀王上!臣以为当立即派人前往邯郸,游说赵王,仍旧以百里之地位诱,鼓动赵国出兵!但这百里之地,绝不是主动割让给赵国的,而是作为赵国出兵打败燕军的答谢!如此,赵国因利而出兵,而非因义而出兵!可解上大夫之策的弊端!”

齐王有些明白了后胜的意见!按照上大夫貂勃的想法,这百里之地是齐国准备好,要献给赵国的,以表达臣服的意向。现在燕国来抢,那就是不给赵国面子,赵国如果不给齐国出头,那以后天下诸侯谁还信奉赵国呢?!按照丞相后胜的想法,这百里之地是齐国准备送给赵国的,但如今被燕国抢去了,齐国气不过,想要借兵,赵国答应的话,那百里之地就是感谢赵国的谢礼了,赵国肯定贪图利益而答应下来。

眼见貂勃露出思考的神情,后胜继续道:“赵国若想取这百里之地,势必大动干戈!如此,我们齐国可以隔岸观火。若是赵国不愿意出力,这百里之地自然和赵国无缘了!如此,我们就占据了主动!至于赵国会不会不上当,臣也想过这个问题,答案是大有可能!”

“愿闻其详!”齐王开口道。

“燕国者,远离中原,地处赵国腹背。赵国如今有意争霸中原,所提防的不在于秦、不在于韩,也不在于魏,而在于燕。何也?赵国想要经略中原,主力必定南下,燕国若是有不臣之心,赵国恐有破国之祸!如今燕师伐我,王上只需遣一能言善辩之士,告之赵国,言燕国有进军中原之志,赵国必然出兵!”后胜一句一顿地解释道。

齐王点了点头,朝貂勃问道:“上大夫以为如何?”

貂勃想了想,这个主意和自己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估计是丞相想要立威,自己没必要一直唱对台戏,当即说道:“臣无异议!”

齐王大喜,道:“如此,就依丞相之见!”

第十四章 说魏论赵

事关生死存亡,齐国定计以后,立即开始行动起来。负责游说魏国、楚国的人选很快定了下来,即是苏秦之弟苏厉。而游说赵国、燕国的使臣也有了计较,那就是齐国隐士鲁仲连。

一番造势后,苏厉一行的车马优哉游哉地驶入了大梁城。对于齐国眼下的窘境,魏王完全是抱着一副看热闹的心思。听说苏厉从临淄而来,又有一桩对魏国很有利的好处,魏王索性也就召见了苏厉。

“先生不远千里,来寡人的大梁,不知有何见教呢?”魏王一上来就问道。

苏厉作揖,谦虚道:“不敢!臣不敢说有什么高见,但确实有些拙见,以供王上考量!”

魏王回礼,道:“愿闻先生之见!”

“魏国地方千里,披甲之兵四十万,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此四战之地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且河东孤悬于外,函谷受制于人,大梁距离新郑不过百里之遥,韩国若是有异心,王上的魏国就危矣!”

魏王听得胆战心惊,惶恐道:“计将安出?”

前些日子,秦国丞相魏冉来大梁的时候,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渲染了韩国对魏国的威胁,魏王心里是十分赞同的。君臣商议了一番,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引秦、赵、韩三国相争于中原,魏国趁机发展。魏王现在很好奇,苏厉会提出什么好的意见,若是可行的话,魏王自然会采纳。

苏厉微微一笑,宽解道:“如今韩、赵不容,相互争斗,王上大可以待价而沽,左右逢源!如此,剩下值得担心的莫过于齐、楚两国。齐国者,地方两千里,披甲之兵四十万,王上若取之,举天下之国,莫能挡之!楚国者,地方四千里,得山川之泽,产四时之丰,王上若取之,因之足以成霸业。”

“可齐国也好,楚国也罢,都非我魏国一国可灭的啊!”魏王长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