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页(2 / 2)

“还有啊!”庶民挠了挠头,说道:“还有很多!比如说可以抵消部分徭役,抵消部分赋税!总之,用处大得很!我脑子笨,记不住那么多了!”

管家脸色的横肉再次抖动了几下,勉强说道:“听说你们都送自己的子女去入学了?”

“是啊!”庶民一副理所当然地说道:“这是王上的规定!五岁以上十岁以下的孩童必须入学,而且费用颇为便宜!让这些臭小子读读书也好,省得整天在身边聒噪!我们还省心!”

对于韩国一系列的新郑,管家都有些麻木了,说道:“那他们都在学校里学些什么?”

“学得可多了!诗书礼仪射!听说还有考试,不及格的话学费就要加倍!”

“还学习射箭?”管家讶然道。

“是啊!我们国人平时有了纠纷打官司,假如不小心成了被告,可以提出和原告比射箭!赢了的话就能免除下跪!甚至不打官司,大家互不服气的时候,就通过箭术来一较高下!王上说了,允文允武的才是国之栋梁!学好了箭术,以后加入军队也方便!也给自己长脸!当然要学了!”

管家从怀里掏出了一些钱财递给对方,算是答谢!然后就回去向田单回复去了。庶民望着手里的意外之喜很是开始,这下好了,可以割上几斤肉给自家婆娘好好补补身子,顺便考考大儿子的学业!若是大儿子功课做得好,自然有肉吃!若是落下了,少不得让他吃“竹笋炒肉”!

田单听后久久无语,韩国的新政自己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但从新郑散发的勃勃生机来看,韩国的崛起不无道理。换做是自己,也会以有这样的君王,以身为韩国人而骄傲自豪吧!只是,韩国的新郑环环相扣,齐国想要照搬的话只会是画虎成猫、邯郸学步。

“老爷!我们先去驿馆住下吗?”望着陷入沉思的田单,管家贴心地问道。现在车队停在路边,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他可是听说韩国法律严谨马车停在闹市的,自己是齐国的使团,不会遭受鞭笞之刑,但终究会让韩国觉得齐国人不懂规矩!影响不好!

“唉!算了,驿馆那边不着急去!我们先去附近的书院吧!我倒是很好奇,韩国投入这么大的精力,会建成什么样的书院!”田单沉声说道。他是一国丞相,自然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一个顶尖的人才像是管仲、商鞅、吴起、乐毅,足以帮助一个国家站在这个时代的最巅峰!齐国为什么没落,战败后元气大伤自然是一个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没有人才来投!韩国为什么可以像秦国、赵国一般崛起地如此迅速?!还不是因为韩王然重用御史大夫“张禄”、卫尉李牧、郎中令蒙骜?!尤其是听说“张禄”是魏国人,李牧是赵国人,蒙骜更是齐国人,这无疑不说明韩国在吸引、招揽人才上,走在了列国的前面!一如数十年前的秦国、赵国所做的那样!

田单发了话,其余的人自是不敢生出其他意见!因此都是随着田单的车驾,往附近最近的书院行去!到达书院后,田单示意其他人包括侍卫在内,全都留在车队等待自己,自己却是带着管家信步赶去数十步外的书院。

书院不大,只有两间大的房间!透过门缝可以看出,一间是教授五岁到十岁孩童的书屋,一间是教授十岁到十三、四岁孩童的书屋。后者是人数明显少了很多,联想到十岁以后孩童读书所要花费的不菲代价,田单也就释然了。这个时代的孩童明显比后世的早熟一些,不知是不是战乱的影响。虽然男子二十才行冠礼,但结婚可以早一些,大致是十六岁或者十八岁以后即可婚配!(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查一些资料,至少战国时代,结婚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早!)因此,十岁的孩童算得上是半个大人了。作为半个劳力,不少百姓当然也其帮助家里改善生活。那些肯花费大钱供孩子读书的,要么是富贵人家要么就是眼光深远的人!

稍微侧耳倾听了一会儿,田单就断定台上正在讲读的是一名儒家士子,因为他们对忠孝礼义的宣传的不遗余力的。不过,那篇名为《三字经》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的言论还是颇有道理的,对这些懵懂的孩童来说,最合适不过!田单自是不知,这篇“面目全非”的《三字经》是韩王然的仿作,对这个年龄的幼童来说,让他们识字并明白道理是最重要的。年纪再大一些的话,最主要的是灌输价值观和世界观了!因为教师的资源实在太过稀缺,现在的教育只能是放羊式的,真想培育出经营,十岁以上的孩童才是最重要的。

可惜,尽管学费已经一降再降,受限于这个时代百姓们的浅薄的见识和生产力,大多数家长并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何况,人人都去读书做官,谁来耕种养活士人!而且,粗放式的教育已经惹得不少勋贵有所怨言,如果再强制所有十四岁以下的孩童继续教育,那还不反了天了!毕竟,勋贵们多是代代相传,奉行精英教育,韩王然强制全部孩童再教育的话会犯众怒!韩王然自然不怕勋贵们造反,但能维持和平稳定总归是好的。究竟有多少人可以明白自己的苦心,可以学成成才,那就不是韩王然可以控制的了!

第三十二章 连横之议

齐国派遣使者前来新郑,不出韩国君臣的所料。韩王然只是没想到,齐王会派出田单这个重臣。

在得知韩国取得汉中郡后,魏国是第一个对新郑释放善意的诸侯国。毕竟,魏国之所以顺利拿下函谷关,韩国是出了大力的。虽然付出了三个城邑的代价,魏国的伤亡更是超过五万,但总是值得的。当然,魏国示好的同时,韩国上下也隐隐感觉到魏国对韩国的那一丝忌惮和羡慕之情。韩国用区区四万人的伤亡代价,就拿下了整个汉中郡。这和魏国攻取函谷关的艰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随着韩国全取汉中,韩国已经拥有了和赵国、秦国想抗的资本,魏国上下想要和平,就不得不重视韩国这个临近的国家。

韩王然很清楚,齐国一定也是领悟到这个道理,方才派遣田单来新郑。当初,燕、赵、韩、魏四国在濮阳会盟的时候,赵国上下可是对齐国表达了明确的占有欲。随着赵国西进战略的受挫,东进或者南下成了必然。对比齐、魏两国的战略环境,东进无疑更适合赵国。

齐国的此举倒是很符韩王然的心意。随着韩国国力的增长,一味地发动战事无疑是穷兵黩武,很有可能让各国惶恐。到时候一个不慎,六国发动一个反韩联盟,韩王然可不认为自己的韩国可以挡得住。各国在认清了天下大势后,合纵连横必定成为主流。甚至秦国,也不会甘于窝在关内,而是会搅动天下大势,以此才能浑水摸鱼。

韩国是到了需要几个盟友的时候了,他们虽然不会帮自己多少忙,但总可以给自己的竞争对手比如赵国、秦国添一些乱,总可以给自己壮壮声威!眼下看起来,齐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北方霸主——赵国,如果自己没有记错的话,沉迷酒色的赵王应该命不久矣了。虽然他这些年稍微振作了些,但之前被掏空身子元气又岂是那么容易补回来的。等到他驾崩,他的继位者赵孝成王可真是一个昏庸之君。韩王然相信,只要自己略施小计,赵国少不得一场大乱!

田单抵达驿站没多久,韩国丞相张平、御史大夫“张禄”就联袂前去拜访,这也是韩王然的要求。作为宾主,张平、“张禄”当然可以坐在府邸里,等着田单派人送上拜帖。但这样无疑会显得韩国自视清高,田单好歹是齐国百姓尊崇爱戴之人。

韩王然安排张平、“张禄”主动拜见,一来向齐国示好,二来向田单示好。向齐国示好是暗示韩国可以答应庇佑齐国,向田单示好是想拉拢田单。韩王然记得很清楚,当今齐王会在赵王驾崩一年后随之驾崩,田单不容于君王后,只能远走邯郸,之后就了无踪迹。史书对田单去赵后无只言片语,要么他不为赵所用暗杀,要么就是隐居民间了,不过,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所以,说起来,韩王然若是可以利用齐王不久就会驾崩的良机,将田单引诱到新郑,算得上救了田单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