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页(2 / 2)

这样,廉颇的附近再无燕、齐两国的将佐,廉颇在最初的兴奋高兴之余,渐渐平静了下来。虽然现在援军已经在对岸了,但终究隔着一条湍急的洛水。两军没有合并在一起之前,终究是望梅止渴啊!

“扈校尉,我接到王上的旨意,说赵国尉乃是十一日一早从邯郸出发,今天才十八日,正好八天的时间,怎么这么快就抵达临晋了?”廉颇狐疑地问道。虽然很是庆幸五万赵军及时赶到,但廉颇还是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扈辄摇了摇头,回道:“将军!这个问题末将也不知道!从邯郸启程开始,我们每日的行军都是百二十里!士卒起初多有怨言,但赵国尉不为所动,甚至斩杀了一名违抗他命令的校尉!斩杀校尉后,他下马和士卒一起不行,这才消除了士卒的怨气!”

廉颇点了点头,关切地问道:“如此说来,你们一路上没有好好消息吧!现在又急行军过来,肯定很是疲惫了!”

扈辄当然听出了廉颇的话外之意,无非是担心“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也”。如果是这样的话,己方这支援军的象征意义应该大于实际意义。即使勉强投入战事的话,伤亡肯定也不是赵国上下可以接受的。

“将军!抵达临晋的前一天,我们只行进了不到百里。因此在休息上还是充分的!况且,这次我们是为了拯救袍泽!士卒们战意很浓!都叫嚣着要给秦军些颜色看看呢!”

廉颇笑而不语,转问道:“洛水的水势如何了?你刚刚渡河而来,路上可曾顺利?”

扈辄听了心有余悸地说道:“将军!末将来时乘坐的乃是小船!因此在洛水上着实遇到了一些危险!不过,船夫说,即使是大船的话,想要渡河的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危险谈不上,但靠岸是一件麻烦事!毕竟,越是靠近河岸,水流越是湍急!”

廉颇点了点头,算是认可,说道:“现在洛水对岸有多少船只?大船多少?小船多少?都能容纳多少人?”

“末将来的时候听临晋赵县令说,洛水附近的船总数还不到两百。其中大半是小船,少部分是大船。大概的话,大船有三十艘,可以容纳四五十人来人,小船有一百多艘,容纳三五人到十人不等!”扈辄恭敬地回道。

第二十四章 兵败

汉中郡郡治,南郑。

城中的大火渐渐小了下去,但秦军的抵抗还在继续。三个时辰前,城东最繁华的一条商铺街道烧了起来,近百名韩军伪装的“暴徒”趁势袭击府衙,引得南郑一时大乱。也就是趁着这个功夫,韩腾以装备了缴获自褒中战马的六百羽林军为先锋,强攻南郑西城门。里应外合之下,韩军付出了伤亡近千人的代价,成功拿下了西城门。

有个这个突破口,两万韩军鱼贯而入。秦军的反应不可谓不神速,汉中郡守嬴渠甚至有时间组织起超过三千人的青壮进行反突击。秦军拥有的优势是对城中的熟悉,韩军拥有的是人数上的优势。在今夜,显然人数占据了更重要的因素。

连弩、铠甲、娴熟的巷战配合加上人数上的优势和高昂的士气,胜利的女神倒向了有备而来的韩军。虽然战到现在,韩军的伤亡数字已经超过五千,但秦军的五千大军已经只剩下四五百人,并且还被韩军围困在南郑的东南角落,剩下的则尽皆战死。三千青壮的“待遇”好些,大半被击溃歼灭,少部分成了俘虏。他们本来就是衙役、护卫之类,在嬴渠被射杀后自然而然地崩溃了。

一刻钟之后,最后的几百名秦军死在绝望的冲锋道路上,南郑的最后抵抗力量随之消失,这也标志着南郑正式并入韩国的治下。此时,天色也已经大亮。

来不及休息片刻,韩腾便开始指挥手下加固城防,抚慰百姓。他可不认为,在这半夜的鏖战,秦军会没有时间把这个重大的消息传到成固。眼下,整个汉中郡十二县只有沔阳和成固还在秦国手中。依照韩腾现在手上的兵力,再去打驻有八千大军的沔阳实在太危险。去撩拨成固的秦军主力更是以卵击石。所以,对韩军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守住南郑和褒中。

尤其是南郑,守住了南郑就是断掉了任宇大军的退路。在这样的情况下,得知南郑惊变消息的任宇绝对会第一时间想要打通归路。否则,成固就是一座孤城。兵法曰,外无必救之兵,则内无必守之城。成为瓮中之鳖绝不是成固秦军想要做的。因此,南郑很有可能面对秦军的反扑,不,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秦国,咸阳。

咸阳宫里一片狼藉,这真的不能怪秦王。任谁换做秦王的位置,在得知依为南方屏障的汉中郡有变的消息,也不能平复自己的怒火。函谷关失守了,秦王忍了,好歹峣关方向韩、魏、楚的联军攻势渐弱,甚至有退兵的意向,北线方面,武安君更是取得大捷,是的,大捷。

武安君白起利用连日暴雨洛水暴涨的机会,巧用水攻水淹燕、赵、齐三国联军。虽然不巧的是当晚赵奢的五万大军及时增援,并连夜撤回了部分联军士兵,但天亮后为白起所识破,白起当即发起全面的进攻。秦军从两翼的山林进攻联军,联军坚持了两个时辰后就宣告崩溃,当即败退到洛水岸边。

赵奢拼尽了全力,也不过救回了四万联军士兵,其中赵军两万八千人,燕军五千人,齐军七千人。至此,原本浩浩荡荡的十六万燕、赵、齐三国联军以胜利为开头,以失败为结尾。

两个月的鏖战,赵国损失了七万三千人(河西郡额外损失了一千人),燕国损失了两万五千人,齐国损失了两万三千人,三国合计付出了超过十二万的代价,换来的是一城未得和秦国六万人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