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暗自点了点头,说道:“贾偃,秦国犯我雁门、太原两郡的消息你可知道?”
“回禀王上,小人已知。但以小人来看,秦国劳师远征,虽有所获,但终归会为我大赵夺回。如今韩、赵、魏、燕四国结盟,齐、楚互相攻伐,秦国已无援军,不出三月,必败。”
赵王暗自点了点头,燕国已经传信,最多一个月,会派遣十万大军援助太原。到时秦军会处于绝对的劣势,由不得他们不退。不过可惜啊!秦军眼下断绝了晋阳大军的粮道,处在下风的反而是三晋了。
想到这里,赵王叹气道:“可如今,秦军突分三万大军奔袭了阏与重镇,并遮断了前线大军的粮道,为之奈何?”
贾偃大惊,一是惊讶秦军如何神不知鬼不觉,绕过赵国层层防线,抵达腹心之地,二是惊讶粮道已断,前线的廉颇大军必不能坚守,眼下的形势将急转,大不利于赵国。
贾偃的惊讶之色只是一闪,旋即镇定下来,赵王把自己叫过来肯定是想重新启用自己,但前提是自己的回答要让他满意。于是贾偃当即立断道:“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歼灭位于阏与的秦军。”
“阏与山高路险,有何良计破之?”赵王开始考校起贾偃。
“驻军城下,不与之对战。”贾偃回答的也是干脆利落。
“什么?!”赵王完全糊涂了。
贾偃却是胸有成竹的说道:“秦军居高临下,我军若是佯攻,伤亡必然极大。小人更加担心的是,即使付出半数以上的伤亡,阏与也会牢不可破。秦军之所以不远千里奔袭阏与者,为我大赵粮道也。今粮道已断,粮草已毁,秦军计策成功大半,接下来就是以阏与为据点,防止邯郸粮草继续运往晋阳。”
赵王点了点头,却还是有些不理解。
“以小人看,我大赵兵发阏与所为者,亦不过恢复粮道。既为粮草安全,何不屯兵于阏与城下,防止秦军出城袭扰辎重队。秦军若是敢放弃地利,出城与我军交战,正合心意;秦军若是据守不出,我军只需以逸待劳,待前线大军粮草充足,再好好与阏与秦军周旋不迟。”
贾偃一语道破天机,之前赵王之所以想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拿下阏与,一方面是身为王上,面子上不允许有一支敌军在自己的国土上耀武扬威,另一面则是担心秦军时不时出城袭扰辎重队。
贾偃则提出沉着冷静,以利益为出发点,全力确保粮道安全。小股秦军对辎重队构不成威胁,大股秦军出动又会引起城下赵军的注意力,到时候占据数量上优势的赵军与秦军在平地上交战,胜率大增。
眼见赵王有些意动,平原君赵胜这个时候插了一句,言道:“如果秦军孤注一掷,待我大军抵达后与我军决战,一时之间胜负不能分,为之奈何?”
贾偃一下子就听出赵胜的意思,两军交战势必影响粮道安全,若是僵持二十多天,等邯郸的粮草运送过去,前线的大军早已断粮了。
贾偃却是一脸自信地回道:“所以小人建议,先向韩国借粮,由韩之上党运送十万石粮草到晋阳,我大赵只需牵制三万秦军即可。”
第一百二十七章 退兵
听了贾偃的计策后,赵王大喜,当即任命贾偃为大军主将,统兵五万驰援阏与。同时,派出信使八百里加急赶赴新郑,请求韩国运送十万石粮草到屯留,再由赵军护送到晋阳前线。
且不说邯郸信使一日三拨,单论贾偃“官复原职”后立即走马上任。两日后,大军完成集结。五日后,大军抵达阏与。这样的神速无疑凸显了赵国强硬的态度,但远道而来的秦军也不示弱。
阏与城上,秦军的旗帜密密麻麻,人影幢幢。赵军斥候一旦靠近城墙百步以内,就会遭受秦军神箭手的无情射杀。没有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双方都知道,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交锋,所有假惺惺的做法都可能害了自己。所以刚一开始,秦赵双方就真刀真枪地打起来。杀戮,是这片土地上的唯一主题。唯有活下去的,才有资格展示自己的仁慈。
五万赵军的到来,极大地安抚了漳水、潞水流域百姓的惶恐之心。尤其是赵军在以运送“粮草”为诱饵,成功伏击了几支小股秦军后,赵国军民士气大增。只是,因为秦军之前的破坏,赵之上党存粮已经不多。眼下,只能依靠韩之上党输出粮草。
韩国,新郑。
太子然率军接连拿下南阳、武关的消息让这个本该迟暮的王国再次迸发出生机。在这个时代,没有比一场大胜更能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事情了。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接连的大胜。
自从太子然领军来,韩国已经接连夺取了三川、南阳两郡之地,合计人口二十万户,韩国也因此国土扩充一倍,战争潜力大增。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太子然在国内威信大增,没有人因为他年仅二十五岁就轻视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