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个偏远的燕国得罪近在咫尺的韩、魏两国,楚王觉得有些得不偿失。
“回禀王上,若是三晋瓜分燕国会如何,依臣所见,多半是南下经略我们楚国。对齐国来说一样的道理,燕国若除,他的死敌只余我们楚国一国,必定集中兵力于边境!”
楚王想了想,觉得也是这么个道理。别忘了齐愍王可是楚国所杀,齐国可是深恨自己的。但派军北上救燕也是间接帮助秦国,这让楚王高傲的心无法接受。
“阳文君所言有些危言耸听了吧!当初我们与秦国结盟后可是派遣了密使前往韩、赵、魏三国禀明我们楚国的立场。如果按阳文君所说,无论是否派军迫近韩、魏两国都是背信弃义之举。这之间的分别不过是叛秦国一国还是三晋三国而已。以臣来看,秦国兵出函谷的话,三晋必定举全国之力与之抗衡,伐燕也就无从说起了。不如这样,我们派三五万老弱之兵,号称十万,驻扎于楚、魏、韩边境,这样既不得罪三晋又不交恶秦国。他们四国都会满意于我国而专心厮杀,何乐而不为呢!”左徒黄歇进言道。
“妙计啊!妙计!”楚王抚掌大笑。
如此一来,燕国安全了,楚国也就跟着安全了。韩、赵、魏、秦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楚国只要坐等他们成败即可。
“但是,三五万兵力会不会过多?万一韩、魏两国有所误会,我们岂不是前功尽弃?”楚王提出了自己的担心。
黄歇解释道:“王上,不能再少了,再少的话容易为秦国所知。如果王上担心韩、魏反悔进攻我军,不如派遣一能征善战之将统帅,当无大碍!”
“好!那就依左徒之见。景将军何在?”楚王开口道。
“臣在!”楚国将军景阳出列说道。
“寡人命你率四万大军北上,屯驻在襄陵一带。切记,不可妄动!如果韩、魏两军越境,你可主动退却,明白没有?”楚王叮嘱道。
“喏!”景阳领下了楚王这一奇葩的命令。
当秦国使者或失望或满意地离开临淄、郢都的时候,韩、赵、魏三国的十八万大军也在赵燕边境完成了最后的集结。
此役,赵国以廉颇,魏国以晋鄙,韩国以暴鸢为主将。三个人在野王、伊阙、宜阳会战中均有过不错的合作,而且为各自国家职位最高的将领,由此足见三晋对伐燕的重视。
比较有意思的是齐国,虽然三晋没有邀请齐国参与伐燕,但齐国还是开始在燕、齐边境聚集大军。齐国对三晋的解释是防备燕国南逃,对燕国的解释是在其不支的情况下,可以收容燕国逃亡的君臣。
就这样,各国各怀鬼胎,掀起新一轮的风云。究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第九十一章 计谋
燕国,武阳。
武阳城因地处武河以南而得名,为燕国重镇,燕人称之为“下都”,“上都”即为蓟城。
其城东西长二十里,南北宽十五里,西依太行山,东接河北平原。地势险峻非常,居高临下控扼齐、赵,为燕南重要屏障。
在三晋原本的计划中,是以中人城为前进据点,先破阳城,再下芬门、桑丘,过易水、浴水,直抵蓟城,在蓟城与燕军决战。
但是韩军中,一名名叫李牧的校尉提出了更富建设性的意见。那就是在中人城遍设旌旗,派一只军队白日光明正大进城,夜里悄悄出城。如此反复,营造大军尚未集结完毕的假象,将燕军所有的注意力引向中人城。大军暗地里却是北上代郡,沿着易水东进,先克武阳,再直接北上蓟城。
廉颇、晋鄙、暴鸢听后大为赞同。采用此计的话,三晋联军受到的阻碍会比较小,但前提是燕军真会上当。为了保险起见,李牧自愿率军留守中人城,行诱敌之计。因此,别看中人城现在旗帜林立,实际只有三千羽林军。
联军的计策生效了,到目前为止,燕国将大军屯驻在南部,准备阻击联军北上。三晋联军的主力趁此一路潜行,如今距离武阳不过是十里之遥。
“暴将军,晋将军,听说城里有燕昭王所立的黄金台。不知两位感不感兴趣随我一观?”廉颇马鞭直指武阳城,爽朗的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