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终于知道为什么觉得荀旷这个名字很耳熟了,后世的记忆告诉自己,他可是《劝学》的作者啊!你可以说你忘记了《劝学》的内容,但他的徒弟你说什么也不会不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斯和韩非。一个成为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丞相,另一个则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只是可惜被同门害死,有才不得施展。
“快宣!”太子然急急地说道。
对于能培养出这么厉害两个徒弟的老师,太子然心里是向往久矣。韩非虽然才刚刚八岁,但能早一点让他拜师也是好事啊!
“算了!我还是亲自去迎接好了!”下一刻,太子然起身走向外面。
黄勃不知太子然为什么对不太熟悉的荀旷这么重视,毕竟刚才太子然听到荀旷的名字还是很陌生的样子。带着极大的困惑,黄勃匆匆紧随太子然而去。
太子府侧门,荀旷在静静地等候。他相信,凭着自己的名声太子然多半是会见一面的。而自己需要做的就是说服太子然,让他选用自己的主张。趁着这个功夫,荀旷又仔细整理了下待会的说辞。
不一会儿,荀旷看见一个仆人神色匆匆地赶来,向不远处的管家耳语了几句。原本对自己有些趾高气扬的管家脸色当即就变了,随后用无比热情地态度冲到荀旷身前,说道:“还请荀卿移步,随我前去中门,太子殿下已在那里恭候。”
“什么?!太子殿下开中门迎接我?”荀旷有些愣住了,自己是有些名声不假,但也不至于让一国太子亲自迎接。
荀旷有些诚惶诚恐地跟着太子府管家亦步亦趋,不知道自己到底哪一点被太子然所看中。但无论如何,太子然重视自己总归是好事。中门旁,太子然满面春风地望着越来越近的荀旷。只见他面相温和,年方四十,端的一副谦谦君子模样。
“荀卿不远千里,远赴韩国,实乃韩国的幸事啊!”太子然向前迎了几步,作了一揖,率先开口。
“太子殿下言重了,我不过是一儒士,能得太子如此看重,实在诚惶诚恐。”荀旷哪里敢接受这等大礼,闪在一旁。
“荀卿,里面请!”太子然侧过身,以示尊重。
“太子殿下请!”荀旷也是低头侧身。
进得大殿,荀旷发现太子然早已命人整理好案几,上面摆着一应鲜果、酒水,由此更见太子然对自己的重视。
“荀卿乃博学之士,又曾为稷下学宫祭酒。先生的贤明,我在新郑也是深有耳闻的。奈何临淄距新郑千里之遥,我居太子之位,不敢擅离职守,所以一直未能一睹先生真容。如今偿愿,当浮一大白。为先生至韩,我先干为敬!”太子然举起酒樽。
“谢太子殿下!”荀旷举起酒樽,也是一饮而尽。
“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定当有所指教。愿听先生一言。”太子然诚恳地说道。
第七十三章 霸王之道
荀旷斟酌了一下,说道:“太子殿下可知帝道、王道、霸道之说?”
“未曾闻也!”太子然想了想,回道。
“昔年有卫人商鞅,西游秦国。见秦孝公,陈说帝道、王道、霸道三策,孝公志在争霸天下,对耗时颇久的三策皆不满意。商鞅乃献富国强兵之策,方得孝公看重。帝道也,如尧舜之治国。王道也,广施仁政,教化百姓。霸道也,以强兵、严法治天下。”荀旷解释了三道的区别。
“先生以为韩国当采取何道来治国呢?”太子然问。
荀旷回道:“马惊,则君子不能安坐于车上。百姓造反,则君子不能安于高位。马惊车,莫如使其安静;百姓造反,莫如多施恩惠。选贤良,举忠诚,兴孝悌,收养孤寡,补助贫苦,这样,则百姓平安,君子也就能安于位。所以,君子者,欲使国家安定,任何办法也不如平政安民。若想使国家兴旺,任何办法也不如崇尚礼义。若想建功立业,任何办法也不如尊重贤才。平政安民,崇尚礼义,尊重贤才,为君子之三节。此三节当者,其余莫不当;此三节不当者,其余全得当者,犹将无益。”
太子然点头称是,问道:“那么先生之道乃是王道了?”
“然也!拥有社稷者,没有不欲强大的,而不久却衰弱了;没有不欲安定的,而不久却危急了;没有不欲长存的,而不久却灭亡了。古时有上万个国家,于今只余下十几个。为何?没有别的原因,无一不失之于用人。君王昏庸于上,臣子欺骗于下,国家灭亡就不要多久了。所以,作为君王,务须善变忠奸,不可听信奸人之言。那些人往往能言善辩,用心险恶,神秘莫测,虚伪而奸巧,讲得头头是道。这样的人乃是国家之大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