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页(2 / 2)

酒席宴后,孙策回到府中,想起袁术出尔反尔,席间倨傲的样子心中郁闷。便在院中踱步,边走边想:“父亲孙坚如此英雄,曾与袁术平起平坐,与光华法师论交。我今沦落至此,便是投到袁术麾下立下大功也还是个马前卒,当真给父亲丢人。”

本来孙策席间就借酒浇愁,此时想着想着愁上加愁,忍不住放声大哭。便在此时忽见一人从外而入,大笑道:“伯符何故如此?令尊在时,时常与我商议要事。伯符若有不决之事何不问我?哭有何用?”

孙策闻言抬眼一看,乃是丹阳故鄣人朱治,字君理,曾在孙坚麾下任从事官。他收了眼泪对朱治道:“我恨自己不能继承家父之志,反而委身人下,故此哭耳!”

朱治道:“伯符若有此志,何不向袁公路借兵往江东。假意救吴景,实图大业,何必久困于人下?”

二人正商议间,一人闻声入内道:“公等所谋,我已知晓。我麾下有精壮百人,愿助伯符一臂之力。”

孙策一看此人,乃是袁术谋士,汝南细阳人吕范,字子衡。孙策大喜,请其入座,一同商议大事。

吕范道:“君理此计虽妙,只恐袁公路不肯借兵。”

孙策道:“我有亡父留下传国玉玺,若以此为质,袁公路肯借兵否?”

吕范喜道:“袁公路欲得此物久矣!若能用之为质,必肯发兵。”

三人商议已定,次日孙策来见袁术,哭拜道:“策父仇不能报,如今母舅吴景,又被扬州刘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被刘繇所害。策求主公借雄兵数千,渡江救亲人之难。恐主公不信,有亡父遗下玉玺,可以为质。”

袁术一听玉玺二字两眼放光,因为南烨曾对他说,日后得了一物便是天时已到该他登基为帝。当时南烨并未说出此物为何物,只是推说天机不可泄露。袁术前思后想便想到了传国玺。如今孙策果然要将传国玺奉上,他又怎能不喜?忙命孙策将玉玺献上。

孙策取出玉玺,袁术以目视之,果如传闻一般玺缺一角,以黄金镶嵌,上刻五龙绞扭,下刻八个梅花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第532章 南光华交州得子 刘正礼献美求援(7)

献帝刘协若是在此看到孙策取出的玉玺,定能认出这是枚假玺,毕竟此玺只是工匠按照南烨描述雕刻,并非按实物仿制,瞒不了见过实物的刘协。可惜袁术并没见过真玺,也不可能将此玉玺交还给刘协,所以便当成了真的传国玺,拿在手中就不撒手了。

孙策见袁术爱不释手,趁机问道:“不知有此玺在,主公可否借兵于我?”

袁术咳嗽了一声,假装清高道:“非是我贪图你玉玺,只是兵凶战危,你携此国宝上路难免有失,今且暂留在此。我借你精兵三千,战马五百匹。平定之后,可速接家人回来。恐你职位卑微,难掌大权。我表你为折冲校尉、殄寇将军,明日领兵便行可好?”

孙策拜谢袁术,当日领了军马,次日带领朱治、吕范、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六将起兵往扬州来。

大军行至历阳,忽见前方有一军到。当先一人,姿质风流,男生女相,仪容秀丽,见了孙策,下马便拜。

孙策一见此人大喜过望,原来此人乃庐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先前孙坚讨董卓之时,曾移家舒城。当时孙策便与周瑜相识,两人年岁相当,交情甚密,因此结为昆仲。孙策年长周瑜两月,便为兄长,周瑜为弟。

二人相见大喜,互诉别情,孙策便将自己所谋之事告于周瑜。周瑜道:“弟愿效犬马之劳,共图大事。”

孙策喜道:“我得公瑾大事成矣!”说罢便令众将与周瑜见礼。

周瑜对孙策道:“兄长欲谋大事,可知江东二张大才?”

孙策奇道:“何为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