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页(1 / 2)

男子又瞪了妻子一眼道:“法师仁义,若是老大真有意外,老二便是家中独子,你送去法师还不收呢。孩子跟着法师你就放心吧!就算有个万一,法师给的抚恤也够将老二抚养成人了。我儿能跟着法师你就知足吧!若我等还在黑山哪来的这种好事?我儿的命都是从法师手里捡的,你怎么还嫌不够?”

妇人一听丈夫提起以前的日子,顿时沉默不语。她那大儿子之前便是雷公麾下,被南烨俘虏后又将亲人从山寨接了出来,一家老小这才到了兵工厂。妇人想起以前的苦日子,虽感情还无法接受将儿子送上战场,可理性却觉得儿子是该好好报答南烨法师的活命之恩,这年月能收留贼军还能如此善待的朝廷将军,除了南烨法师就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

军演的队列一散开,认出亲人的可就不止这一家老小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指着军演队列向旁边的人夸耀。“看,那是我爹爹!”“看!那是我的夫君!”……诸如此类的议论声简直不绝于耳。

那些在队列中找到亲人的当然是自豪无比,因为他们都收获了不少羡慕的眼光。人群中的张宁听着议论声偷偷直乐,她多想对旁人说那领队的白马将军便是自己的恋人。只不过古代不比现代这么开放,没有结为夫妻之前,男女恋人关系是不好意思宣之于口的。

张宁都在偷笑,可想而知她身边的蔡琰有多自豪了。点将台上的南烨法师便是她的心上人,是她未来的夫君。蔡琰早就把自己当成是南烨的人了,自然与有荣焉。

当阵容、军器操演完毕就到了唱军歌的环节了。在古代其实也有军中士卒唱的歌,不过这些诗歌被称作是凯歌更贴切些,曹操就曾命缪袭作鼓吹曲,于是有《魏鼓吹曲》组歌十二首,其中有:《战荥阳》《获吕布》《克官渡》《定武功》《屠柳城》等。吴国也让韦昭作鼓吹曲,于是有《吴鼓吹曲》组歌十二首:《摅武师》《伐乌林》《克皖城》《通荆门》等。这些都是战后的追叙,并非战时的军歌。

古时最著名的军歌应该是《诗经》中的一首《无衣》。东汉时还有军歌《马踏燕然》。不过南烨觉得这些战歌还是太少了。他记得军训拉歌时可是有不少军歌朗朗上口。便将这些歌曲改了些词句交给了军中士卒,果然士卒一学就会,广受好评。

之见张白骑在队列前面学着南烨平日的样子领唱道:“批铁甲兮,挎长刀。一!二!”

士卒们齐声唱道:“批铁甲兮,挎长刀。与子征战兮,路漫长。同敌忾兮,共死生。与子征战兮,心不怠。踏燕然兮,逐胡儿。与子征战兮,歌无畏。”

南烨对战张角的时候曾经训练过五百士卒齐声骂阵,那支临时组建的队伍齐声喊喝就能将声音传出老远。今日这五百士卒都是经过严格训练,一曲《马踏燕然》歌声震天。且不论音调是否准确,这气势还真不是盖的。

军训的时候南烨就总结出一个道理,军歌最重要的是嘹亮整齐,重在鼓舞士气,跑不跑调倒不是关键。所以他对演练士卒的歌声还是相当满意。不光是南烨满意,观看军演的众人也都十分满意,这支军队且不说战力如何,光看气势就知道天下难有敌手。

围观众人刚要拍手叫好,没想到张白骑还没结束,继续领唱道:“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一!二!”

士卒们跟着唱道:“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法师亲我兮,胜如父母!触犯军令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不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贼寇兮,觅个封侯!”

刚才的《马踏燕然》歌,众人好歹还听过,可这首南烨改编版的《凯歌》却没有一个人听过。谁让这《凯歌》是明朝戚继光的军歌呢。

众人虽没听过这歌,可是歌中的豪情大义和那赏罚分明的军令众人却听得明明白白,纷纷挑起大指,称赞南烨法师和其麾下将士定能如歌中所言,上报天子,下安黎庶。就连蔡邕都笑呵呵的称赞这歌词有气势。

这前两首军歌都是古代的,词虽不同,曲调却没太大区别。话说回来,南烨也不知道这《凯歌》是什么调子,只能拜托蔡琰这位音乐大家按着《马踏燕然》和《无衣》来谱曲。

张白骑领唱的第三首军歌却与前两首的曲调截然不同,可是众人一听却都纷纷叫好,觉得此歌、此曲朗朗上口。有些人听了一遍就跟着小声哼唱起来,有些人则被感动的落下了眼泪。

第195章 赵慈起兵杀秦颉 南烨定计谋交州(11)

“有一个道理不用讲,战士就该上战场!是虎就该山中走,是龙就该闯海江!谁没有爹?谁没有娘?谁和谁的亲人不牵肠?只要军鼓一声响,一切咱都放一旁!

有一个道理不用讲,战士就该上战场!好钢就该铸利剑,好兵就该打硬仗!谁没有爱?谁没有情?情系家国好儿郎。只要百姓一声唤,唱起战歌奔前方!

有一个道理不用讲,战士就该上战场!有多少道理都不用讲,战士就该上战场!”

这一曲《战士就该上战场》将军演的热烈气氛推向了巅峰,很多人都是眼含热泪在鼓掌。刚才还担心儿子的那位母亲更是泪如泉涌,丈夫讲了那么多大道理她心中还是有别扭,可是听了这战歌之后她顿时觉得丈夫说的没错,儿子的选择没错。那校场上的士卒哪个没有爹娘亲人?他们这么拼命为了啥?还不是为了百姓安生,为了亲人不会死于战乱饥饿。

众人都觉得这两首战歌既动听又感人,尤其是最后那首歌,并非一味鼓舞士卒舍身为国,而是强调保家卫国。歌中不但提到了国,还提到了家,提到了爹娘,提到了爱情,众人还从没听过这种直白而大胆的歌谣,可是他们并不觉得这歌有什么不妥,因为那歌中唱的爹娘、爱人就是他们这些家眷。

听这歌词就知道作歌之人是个有情有义的好男儿,是个为了家国百姓告别亲人走上战场的真汉子。众人无不猜测这歌是何人所做,最终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点将台上的南烨法师,认定只有法师才能做出如此动人的歌谣。

此时的南烨在众人眼中不再是那个讲法的文弱法师,而是一个真正的战士。所有士卒家眷都觉得将自己的儿子、丈夫、父亲,交给南烨法师没有错。因为南烨法师自己就是个有情义的战士,所以法师率领的仁义之师是绝对不会让士卒白白送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