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大风忽起。二更以后,士卒一齐纵火,皇甫嵩与朱儁各引兵攻击贼军营寨。只见火焰张天,黄巾军惊慌不已,马不及鞍,人不及甲,四散奔走。
皇甫嵩、朱儁趁势掩杀直到天明,张梁、张宝引退败军士,夺路而走。见一彪军马迎面而来,尽打红旗,截住去路。
官军为首一将,此人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正是南烨之前一直想要投效的奸雄曹操。
曹操的父亲名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做了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所以改姓曹。曹嵩生曹操,小名阿瞒,还有一小名吉利。
曹操年幼时,喜好游猎和歌舞,并且机智多谋。曹操有一个叔父,见他游荡无度,就去曹嵩面前打小报告。曹嵩因此斥责曹操非只一次。
曹操心生一计,一日见叔父来,倒在地上装作中风。叔父大惊告知曹嵩,曹嵩急忙赶到探视。曹操安然无恙。
曹嵩问道:“你叔叔说你中风,怎么已经好了?”
曹操道:“我从来无此病,因为叔父不喜欢我,所以才看错了吧。”
曹嵩信了曹操,之后叔父再去告状,曹嵩就不听了。因此,曹操更加恣意妄为。由此可见其智力极高,若是南烨遇到少不了使用技能,存星、取星。
第026章 南法师阵前斗法 卢子干拒贿左丰(10)
对于曹操这个人的评价,从古到今都是褒贬不一。最著名的评价就是汝南许劭的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有一说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不论哪种说法,其中都是有褒有贬,就看如何理解。
为何曹操得了许劭这么一个模棱两可的评价呢?还要从许劭其人说起。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东汉末年著名的人物评论家。据说他每月初一都要对当时人物进行一次品评,人称“月旦评”。(旦就是初一的意思,比如:元旦。)
当时社会有一个风气,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有著名人物鉴赏家给一个鉴定,只有如此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桥玄很赏识曹操,就推荐他去拜见许劭。可是许劭却拒绝发表评论,可能是他看不上曹操,也可能是觉得曹操这人不好说或别的什么原因,总之死活都不肯讲。
于是曹操就使用了一点不正当的手段逼着他发表意见。这才有了乱世奸雄曹操。由此可见曹操确实有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奸雄劲儿。
当然说曹操是能臣也不假。他二十岁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到任之初就设置五色大棒于县城四门。有犯禁者,不论贵贱,一律棒责。中常侍蹇硕的叔父夜里拿着管制刀具在路上走,被曹操抓住照样挨打。于是威名远播,没有敢再犯禁的人。这种严格执法,不畏权贵的城管,确实值得尊敬。
黄巾军起义时,曹操拜为骑都尉,引人马五千前来颍川助战。正遇到满脸烟火之色,大败而走的张宝、张梁。
曹操拦住败军,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夺得旗幡、金鼓、马匹极多。张梁、张宝死战得脱。曹操见过皇甫嵩、朱儁,随即引兵追击张梁、张宝去了。
刘备、简雍并关、张二将引一千五百人马来投颍川。听得喊杀之声,又望见火光冲天,急引兵来援,见贼已败散围杀一阵,剿戮黄巾数百。之后又见了皇甫嵩、朱儁,道明来意。
皇甫嵩道:“张宝、张梁大败亏输,必投广宗张角。玄德可速往助之。我等随后就到。”
刘备领命,遂引兵而还,行至半途,只见一簇军马,好几百人,中间护送两人,正是卢植、南烨。
刘备想起南烨曾言老师有难大惊失色,滚鞍下马问道:“老师、法师,这是何往?”
卢植、南烨见是刘备同时停下马来,卢植惊问道:“玄德因何到此?义真、公伟可还安好?”
刘备见卢植还有空担心别人,就知道无甚大事,想必是南烨法师护佑,帮老师度过了劫难。松了口气道:“两位将军都好。我到时,张宝、张梁已被火计所破。两位将军料定二贼必来投奔张角,命我等为先锋来助老师。老师在此,难不成张角已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