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更好,不待赵石说话,便已经开始认罪,这一年,他又讨了两个小妾,确实有些贪花好色,国公府的钱财也少了很多,又没有多少进项,确实有负国公重托云云。
赵石一听,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你没喝多吧?
目光接着转向陆敖,这位昂着头,脸上表情有些古怪,只是颇为英气的眉毛立着,怎么看都是在憋着火儿。
见赵石望过来,长史大人便动了动胳膊,蹙着鼻头,“学生胳膊有些不适,若国公无事,学生想回去休息……”
那两位低眉敛目,看上去没什么动静,其实耳朵却都在微微颤动,拎着的心还没放下呢……
看了看这三位,赵石终于决定,还是有话直说好了,说到正事还这么阴阳怪气的,可别怪咱翻脸。
“说正事……陛下已废内衙,所以在枢密之下,设一司,以辖军情探报事,此为军机要害,事涉军国大事,我即为枢密副使,进言之责,便落在我身上了,但这奏折该怎么写,还要你们来商量一下,最好弄的像样点,别没到陛下案前,便先在枢密院被批的体无完肤才好。”
“这是其一,其二,我欲上书陛下,请于枢密之下,另立一个地方……以往军中军机法规,皆出中军虞候,各处地方军旅,也不脱于此,兵部,枢密虽有所设,但职权并不分明,今次,便要在枢密之下立一衙署,专管监管各处军纪,不法事……”
第1391章 目的
无可置疑,这是两件大事。
而这两件大事也还有着关联……
说起来,自大秦立国以来,内衙到底创建于哪一代君王已然不可考据,而内衙名声渐显是在大秦昭宗年间。
这位昭宗皇帝是大秦第三代君王,当时大秦与西夏激战正酣,内衙谍探往来穿梭于西北边境,与西北镇军合作极为密切,战死者不在少数,而其立下的功勋也非同小可。
而昭宗年间,正是稳定大秦疆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惨烈的三川口之战,正是发生在昭宗年间,可以说,那个时节,秦川男儿用自己的鲜血,前仆后继,舍生忘死,终于在秦夏战争中夺取到了主动,让西夏人在最强盛的时候,没能进入到秦川腹地。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内衙属从的身影真个现于人前,并渐渐为人所知。
可以这么说,设立内衙所属的目的,极可能就是为了西北战事,没有掺杂太多的东西……
不过世事就是如此,经过几代君王,一直到大秦正德年间,世事变迁,内衙也早已面目全非。
不管是出于人的野心,还是君王的权术,或者是时事所迫,内衙的权力开始扩张,并在正德年间到达了一个顶峰。
在那个时候,内衙的职责已经非常之多。
哨探敌国军情就不用多说了,他们目光还转向了大秦内部,监察百官,密奏于皇帝陛下,以及轮值于皇宫内苑,甚至于,稽查国内不法事等等。
可以说,六部之事,皆有内衙中人的影子,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内衙已经成为了皇帝陛下的耳目无疑,也在向着正经的特务机构在转变。
只是他们的权力还被大秦君臣死死的压制在一个角落,多数地方有着奏事之权,却没有自行处置的权力,而他们的弱点也十分明显,历代君王皆用太监执掌内衙,而在大秦,太监从来不得干政,没有一位太监曾经掌握过太大的权责。
这是有鉴于汉唐两代,太监乱政做出的布置,而太监的权力无法彰显,内衙权责再多,也只能隐在暗处罢了,上不了台面。
之所以说内衙到了正德年间权力来到了顶峰,还是因为正德末年诸子争夺皇位,无所不用其极,朝政渐趋混乱所致。
而正德末年的一场场变乱,也让内衙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终于在景兴皇帝登基时爆发了出来,内衙真正参与到了皇位争夺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