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2页(2 / 2)

这就是另外一件大军南归之前必须要处理的问题了,朝廷的反应并不算慢,但这场战事结束的太过突兀,还是让朝廷有些措手不及,圣旨没到,却有口谕传来。

令大将军赵石,予大将军赵石以全权,布置各处驻防事,暂以伐夏诸路兵马总管行衙,节制各路。

实际上,这里面的意思就是将整个以前西夏之地,全都交给了赵石,说是节度使都有些轻了,如果赵石有意镇守西北的话,也许以后,他便是西北的土皇帝了,封王是早晚的事情……

赵石琢磨了一番,终于将一直呆在后面,实际上掌管着中路大军粮草辎重事的孙文通找了来,两人商议了一下。

孙文通以为,这口谕做不得假,无非就两个猜测,一个,皇帝陛下的试探之举,一个,朝臣建言罢了。

如果赵石有意镇守西北,无论皇帝陛下,还是朝中重臣,都会很愿意给大将军赵石这个位置,是的,会有很多人支持此议,无论是朝中人等,还是东边那些军前大将……

第1273章 思乡

孙文通,讷于言,而敏于行。

对于朝堂大事,往往不怎么关心,在军中却如鱼得水,和军中一些将领的关系,都很融洽。

这无疑是个读书人中的异类,当然,这也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科考不第也就算了,但容貌上的缺陷,却让他很不得志,所以才投身军伍。

军中兵将多数粗疏,没文人那么多的讲究,也不怎在乎你容貌如何,和这些人呆在一处,孙文通觉着很安心。

不过,到底读过书,是正经的读书人,于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多有见闻,如今又是参赞于大将军赵石身边,一些事情琢磨一番,有的放矢之下,说出来的东西,也就很有些道理了。

“陛下口谕先至,于礼不合,朝中再是仓促,也不至于此,文通猜测,一来,朝中于论功之事上,众议难决……大帅之功,酬之难矣……”

说到这里,孙文通叹息了一声,自古以来,皆是如此,灭国之功,功高盖世,立下这样功劳的将军,可没几个人得善终的。

“二来,许是很多人,不愿大帅此时挟功回朝……”

是的,这样的人太多了,朝中重臣,东边各部将领,就算是皇帝陛下,也未必希望大将军就这么回去。

“三来,西北战乱之后,还未安定,需要大帅坐镇于此,统摄四方,文通擅自猜测,此乃陛下口谕先至的关节所在。”

说到这里,孙文通黑瘦的脸上,露出些轻松的笑容,“当然,陛下口谕至此,也留出了余地,当是想让大帅自决之,陛下对大帅之恩宠,信重,不用文通说什么,大帅应该能感觉的到才对。”

赵石笑笑,没说什么,这里是枢密院后堂花厅,厅中也只有他们两人。

良久,赵石才缓缓开口,“是去是留,你怎么看?”

孙文通沉吟片刻才道:“大帅若想留在西北,也许只需安坐不动,圣旨估计在年前便能到来,到时加官进爵,自不必提,朝廷也当许大帅统摄一方之权,或许之后十数载,西北诸事,当可由大帅一言而决,朝廷甚至不会为之掣肘。”

赵石听了这个,摇头一笑,“听上去不错,但你应该还有未尽之意吧?”

时刻关注着赵石神情的孙文通舒了一口气,点头道:“道理很浅显,就不用文通再说什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