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7页(1 / 2)

枢密使汪道存一个人还不算什么,若是其和李承乾有了默契,那还真是麻烦,去了也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和南十八几个商量之下,到不如等到皇帝陛下召集群臣议事之时,在御前光明正大的跟人争辩一番了。

赵石想了想,进兵中原,还是挥兵西夏这样的军国大事,虽然机密为先,但也瞒不了太长的时间。

一旦大军调拨,粮草辎重流水般的往西北过去,哪能真个做到不透一点风声?

所以,他也安下了心来,静等着宫中召唤。

接下来的几天,他这里已经开始琢磨着,不如趁这个时候,去城外转上一圈,射猎,和巡视城南庄田什么的,掩人耳目的借口不会少了,顺便正好跟靖佳那边商量一下,转移家财的事情。

想的挺好,但还是没走成。

因为他这里安下了心,兵部尚书李承乾那边却是等不及了。

眼见朝廷动兵在即,朝中也多有传闻出来,大将军赵石回京快半个多月了,先在拜访了同门下平章事李圃,然后入宫见驾,出来就去拜见了枢密使汪道存,他这里的亲近人等,四处打探消息。

但所得寥寥,只是知道,在枢密使汪道存那里,两人密探一番,谈的什么不太清楚,但却晓得,两人谈的并不融洽。

之后好像也印证了这一点,因为听闻枢密使汪道存随即上书于陛下,说了一些事情,但却一直没有什么动静,到是隐有传言,枢密使汪道存与大将军赵石意见不合,有了争执云云。

实际上,李承乾心里明镜似的,无非是明年用兵的方向上的不同罢了,要不是这个,李承乾也想不出来,以这两人的身份地位以及经历,还能争论其他什么?

而他也明白,汪真如在枢密使的位置上时日无多,临了,好像要干些什么大事出来,不过归根结底,也不过是恋栈权位罢了,汪真如这些年,别无多少建树,这好像是要在临去之前,留下点什么的意思?

如果是这样还则罢了,但之后汪道存屡屡请他前去枢密院议事,这感觉可就糟糕的很了。

他和汪道存也算是相争多年,没有任何的私交,两边有事,公文往来是常态,即便是发生了什么大事,也不过相互知会一声,多数不是在中书,便是在御前碰面,各抒己见罢了。

他们的关系很明确,有着上下之分不假,但却也是实实在在的对手。

如果说他与赵石之间是私怨的话,那么与汪道存就是朝堂上无可争议的政敌,因位置不同,权责相互抵触,而产生的对立。

这样的关系,让他们根本无法建立起任何的私交,谁也无法向对方低头,谁要是稍微示弱,在威望上以及权位上的损失,将让他们无法忍受。

他们或许有的时候会有所默契,但要说谁来就谁,却都是不可能的。

很显然,汪道存在用着手段,要将事情弄的大一些,而且,还想同他建立一些默契。

不过李承乾可不想趟这一摊浑水,而且,他也有着自己的判断。

说实话,除了朝廷政争之外,他更倾向于先伐西夏,再定中原,从纯粹的军略角度来看,平定西夏,对于将来中原之战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牢固的后方,让大秦处于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位,就如当年平蜀,不但除去了一个后患,而且,让大秦有了一个粮仓。

之后四处征伐,都是建立于这个基础之上,若非粮草充足,大秦如今哪能如此强盛,威加于诸国?

没有了西夏的牵制,大秦征伐中原,将再无后顾之忧,即便略有小败,于大局也是无损。

从得到的消息看,他的这些想法,却与那位同为景王府旧人出身,与他深有恩怨的家伙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