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在整个河东,不加上河中,估摸着也是头一份儿。
他摸了摸袖口,里面不但有一封荐书,而且还有给知府大人的一封信笺,凭着这个,陈家定然要迎来另一番局面的,河东之翘楚,陈家子弟若是争气,何止于是河东之翘楚,只要宣抚使大人赏识陈家,将来陈家在大秦,未必不能有一席之地的。
至于金人……他撇了撇嘴,几年功夫,天下已经丢了一半,连西京大同都已经没了,还有什么可虑的呢,金人已经不可能再回来了,这不仅仅是他,而且还是他堂弟陈雾的判断。
而前些时,金人议和使节再次从太原去到大秦的消息,好像更加证实了这一点,带甲百万,曾雄踞北地的金国,在秦人兵锋面前,竟是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低头俯首,称臣纳贡了吧?
一路上想着这些,脚步极为轻快,他岁数其实也不小了,以往也是能坐轿子的,但自进了大同之后,连马车都不敢再坐了,就怕一个不好,犯了秦人的忌讳,只能靠着两条腿在大同城里转悠。
昨日还觉着分外的辛苦,跟老管家很是抱怨了两句,但今天嘛,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那点劳苦在这样事关家族兴衰的大事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秦人真有这个忌讳,他不介意明春走着去长安的……
在他感觉之中,很快知府衙门就到了,知府衙门前的景象,让他小吃了一惊,这里比前几日过来的时候可要热闹的多了,许多人等候在外面,上前递帖子拜见的也屡屡不绝,而这里还是知府衙门,知府大人居所前面,等候的人应该比这里更多吧,他心里想着,嘴角却已经泛起了几许得意的笑容,和前些日来见知府大人的时候的心情已是有了天壤之别……
看到这许多人,炫耀的心思让他昂着头向前走去,但最终,谨慎还是占了上风,他又退了回来,低声跟老管家道:“走,咱们且回去,你去备些酒肉,晚间见过知府大人,回来老爷我要痛饮几杯……”
第0935章 思虑
将近年关,宣抚使府邸门前也热闹了起来,许多人前来拜会。
要说经过几个月的时间过去,河东地方衙门已经渐渐完整,并运作了起来,那么宣抚使衙门却还没多少动静。
许多人心里也明白,宣抚使衙门是从大将军府转变而来,说到底,大将军还是出身军旅,对地方政务并不算热衷,所以于地方政务上,插手不多,就算派了一些人安插进知府衙门,据说也是应几处州府的知府大人所请,可见,大将军本人对于处理地方政务兴致寥寥。
这对于地方官吏来说,无疑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宣抚使之下的都察使司,也一直不见什么动静。
朝廷上,连个风声都没传出来,也就是说,北地这里,一直是宣抚使衙门一家独大,许多人就想,如果到了来年春天,朝廷谕令还没到的话,朝廷的意思也就明朗了,河东将不设都察使司衙门?
这样一来的话,和其他地方可就大不相同了,要知道,大秦其他州府,军,政,还有督察地方官吏,清查地方冤案的都察使,巡风使,职权分明,相互牵制,也构成了大秦地方基本行政体系。
但在河东这里,宣抚使大人可谓是大权独揽,连都察使司都不见踪影,可见朝廷对宣抚使大人之信重了。
所以离年关还有多半个月,河东州府衙门的大人们便已经将年礼都送了过来,都是按照大秦的官场规矩,年礼不会十分贵重,却还要表明对上官的敬意,文官们善书画的,多数都是自己亲书之笔墨,不善此道的,送些吃食用物过来,也没人会怪罪于你。
总的来说,大秦的官场之清廉,足可以称颂于世,这可以说是一种风气,建立起来不算太难,破坏起来,也很轻易。
本来,到得年关前面的时候,各处地方长官,定然是要到上官这里还亲自拜会,将一年中的所做所闻,都做个了结,朝廷考评,也就此下个定论的,之后还要聚宴欢饮一场,折腾来折腾去,直到年关,才各回属地。
但河东这里也是不同,宣抚使大人早就跟各处打了招呼,天寒地冻的,各人又都上任不久,上任之初都见过了的,这会儿也就没必要奔波什么了,这下不但宣抚使大人轻松了许多,下面的地方官吏也都觉着不错。
虽说失去了面见宣抚使大人的一个好机会,但北地这里冷的邪乎,在如此天气里来回奔波,离的近的还好说,离的远的,可就受罪了不是。
就这么,宣抚使衙门门前虽热闹,但却只是些送年礼过来的州府属吏人等了,不用宣抚使大人亲自招待,送年礼的人也是送到即回,这个表面文章做的,可谓是皆大欢喜了。
此时此刻,大将军赵石确实很是清闲,只前几日将军中将领们凑在一起,喝了一场,并告诫这些家伙,年关将近,管好了自己手下的兵卒,别要闹出什么事情,便也完了。
其他的,他是能撒手的便撒了手,地方上的事情,他是真的没什么太多的兴致去管,前些日,大同府知府大人闹的那一出儿,算是让他稍稍插手了些地方政务,但之后,他也便再没理会那边的消息。
在他见了一次河东地方大族的人之后,觉着河东地方上的这些家伙,实在有些缺乏政治智慧,一个地方士绅,在见了知府大人之后,又找到宣抚使门上,也算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