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页(1 / 2)

而金人议和使臣来的也是正好,雄武军回京,顺便将这些使臣送到长安便是,一年过去,又是北地冰封的时节,但金人使臣的心情以及境遇却只有比上一次更坏。

这一次,他们也没了什么底气,唯一反应激烈的言辞,也不过是指斥秦军北来,一路上对女真人,契丹人的屠戮令人发指云云罢了,但曾几何时,契丹人,女真人席卷北地的时候,又何曾手下留情过?

这种无意义的指责,也只能表明,金人色厉内荏,已经被秦人杀的怕了而已。

赵石并未随军回转,而是留在了大同,来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一来一回徒耗时日而已,再者,如今和景帝在位时有了很大的不同。

成武皇帝李全寿对他的信重非是当初景帝可比,让他可以放心的施展拳脚,但皇家之人,谁说的好呢,当今陛下是那么好相与的人吗,赵石是万万不信的,能面不改色的弑父杀弟的人,又岂是表面上看来那么简单的。

不过是情势使然罢了,皇帝陛下需要他这样一位大将军震慑军中异声,而他赵石,也需要来自皇帝陛下的支持,放心的在外征战,所以才是这么一副君臣相得,其乐融融的样子。

这个时候,确实要比当初景帝在位时要舒服的多,不用时刻警惕来自长安的风刀雪剑,更不用担心,皇帝陛下突然间动了疑心,便弄出许多的幺蛾子出来,那种如牵线木偶般的日子,赵石可是记忆犹新。

景帝陛下的那些手段,让他难受的厉害,也正是如此,最终才闹了个一拍两散。

不过成武皇帝李全寿的心思,他也猜不很透,他只是知道,经历过那场大乱,应该能平静几年才对,不过将来的事情,不好说的很,后路还是要留足才行,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寄托于皇帝陛下身上,那无疑是最愚蠢的想法。

他写了几封家书,让种怀玉顺便捎到太原,由刘忠国带回去,等到两场大雪下来,赵石在大同的日子其实是更加的清闲了。

军中粮草齐备,过冬的物什也早已预备好了的,加上太原府知府,大同府知府也已经到任,之前都到大同来拜见过了,然后才去上任,如此,民事也就不用他再操心什么了。

到是大同府知府到来的时候,圣旨也一起到了,加大将军赵石为河东宣抚使,总领河东军政事,嗯,和唐时朔方节度使差不多,管的地盘也差不了多少。

当年平蜀时,赵石也曾领过这样的职务,行的也是节度使事,但这一次,不同之处在于,那时是临危受命,地方官吏虽也在他的辖下,但他可顾不上什么地方政事,其实还是领兵将领。

但这一次,却属于论功行赏,如果他愿意,整个河中已经都姓赵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新鲜地道的一个节度使就此出炉了,只是没人那么叫而已。

听着大同府知府左一个使君大人,右一个使君大人,被人叫惯了大帅,大将军的赵石觉得分外的新鲜,同时也觉得很别扭,心想,这是一下子成了文人头子了不成,想想自己那一手自己都看不过眼的书法,顿时觉着,这个文人头子自己可能名不副实的紧,还是不要太过狂妄才好。

而这位曾经任过太子少傅,后来被赶出东宫,到南边转了一圈的成武皇帝心腹之臣,还带来了成武皇帝李全寿的口谕。

却是开玩笑般的在解释,论功行赏之际,朝堂上又吵了很久,症结之处还在他这个大将军的身上。

有的说加其爵位便好,但有的人又说了,现在已经是一等侯,再加可就是公爷了,这才打下一个河东,之后以那位的本事,战功一定还会接踵而来,难道最后要封王不成?

有人则说,一等侯其实还可以加上开国两字的,但接着又有人反驳,区区两个字,能赏大将军今日之功?

最终争论的焦点还是回到了大将军的职位上,三品大将军,在职衔上已经不可能再加了,国朝没有一品二品大将军的旧例,开国太祖皇帝,也曾经说过,之后三品文武臣工,已是位极人臣,何需再有尊荣,前车之鉴不远,此为国朝祸乱之源矣。

由此,大秦文武大臣,具以三品为终,不再有一二品文武大臣的职位。

而赵石的冠军大将军号,已经是三品顶阶,无法再加,既然虚衔不成,便只有实打实的职位了。

这又是一番争吵,最终才定下了河东宣抚使的职位,有的大臣歪嘴,说大将军功高,可以荫其子孙家眷嘛,不用那么费事,这个提议却是得了许多人的支持,不过最终,皇帝陛下还是以激励前方将士为由,为赵石选了这个职位。

说到这儿,这位四十多岁的大同府知府大人,还神神秘秘的压低声音道了一句,陛下让我转告使君大人,之前旧约,陛下一刻不曾忘怀,还望使君大人放心任事,将来陛下必不负当初之言。

瞧着这位知府大人的神色,好像什么都知道了似的,但赵石却明白,这位也就是传个话而已,什么天下群山,吾与君共之的话,就算李全寿再没脑子,也不会对旁人说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