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页(2 / 2)

刘文权,字元惠,秦州人,景兴四年进士,入翰林院,三年前,晋东宫承文,才思敏捷,腹有机谋,渐为太子李全寿所倚重,这时看着李全寿的脸色,心中只有忧虑,但还是轻声言道。

“是啊,是死的巧了些,王双清掌往来文录书信,我留他在京里,不是为了别的,就怕与京中音信断绝,现在他却死了,堕马暴毙?王双清一个文人,骑得哪门子马?”

“不会吧?”刘文权皱着眉摇头,“殿下以为……”

李全寿的脸有些扭曲,“母后身子本来就弱,这些年,心神也不在别处,就在我这儿子身上,若是音信断了……”

说到这里,便是一阵猛烈的咳嗽,脸上的神色,根本无法用言语来描述,推开刘文权上来搀扶的手,半晌,才哑着嗓子道:“回京之后,你去寻刑部董七,不要让外人知晓,让他查一查,王弼到底是怎么死的,还有……王弼之前跟什么人交从往来,族中有谁跟宫内有关联的,都给我查清楚。”

话语中,有些难掩的恨意,刘文权心中暗叹,皇后娘娘这一去,对于太子殿下意味着什么,没有谁比他更清楚,也许是太子殿下积郁于胸,欲要迁怒于人,也许只是杯弓蛇影,让太子殿下感受到了威胁,其实不管怎么样,皇后娘娘终归是去了……以太子殿下这般心境,于将来却是不利。

想到此处,不由劝道:“殿下……臣以为殿下伤心过度,于事无补,还需保重身子,为将来计的好。”

李全寿脸上肌肉抽动了一下,眸中厉色一闪而过,“好,就为将来计……你让李易暗中安排一下,从长安,到潼关,再到河中,各处驿站,都安插些人手……你们两个商议一下,要做的隐秘,不要让内衙的人察觉……”

刘文权不由一惊,不由急道:“殿下……”

李全寿勉强笑了笑,“不要惊慌,以防万一而已,再有,回去之后,让礼部伍介休上书,请立淑妃曲氏为贵妃,我要瞧瞧,这朝中群臣,到底都是个什么心思。”

刘文权轻轻拍着大腿,心中却已叫了一声妙,旁人做,不如自己做,而且立的是贵妃,与皇后虽只差一步,却有天壤之别,最重要的,不是瞧群臣的意思,而是陛下到底怎么对待此事。

同时,他心里也算松了一口气,赵大将军掌兵在外,太远不说,用之,则吉凶难料,还好,还好,殿下到底没失了平常心。

“欲取先予,殿下英明,以贵妃掌后宫事,历代皆有前例可循,陛下多数都会点头,不如,再请御史台几位大人上书,请立二殿下为郡王,二殿下在宫中,呆的也太久了些……”

李全寿眼中闪过一丝厌恶,“好,回京之后……不,你先我一步回京,把事情都办了,还有,母后的丧事……你盯着些,有何差池,尽管以我名义处断,哼,父皇定有愧于心,一些事上,不会跟我计较。”

这一下,刘文权不敢接话了,低头应是,接着问道:“那殿下您……”

“你先回去,我在这里休息一日,再行赶路,别要……母后看着我这副憔悴模样担心……”说到这里,李全寿再也说不下去,慢慢躺倒在床上,和衣而卧,并背转过了身子。

瞧着那抽动的肩头,刘文权默默将被褥盖在李全寿身上,这才退了出去……

第0768章 入瓮(一)

大秦咸宁七年八月,皇后大丧,禁歌舞,婚庆,宴聚等,孝三月,三月过后,入宗庙,葬皇陵,孝期三年,择宗室守陵等等。

其实,对于这样的国丧,虽说纷繁忙碌,但不比百姓之家,国事不能因此而废,所以,头七一过,除朝会外,其余皆复旧观,而直等大葬之后,诸事便会平息下来……

而让人意外的是,头七刚过,礼部便有人上书,言立淑妃曲氏为贵妃事,听闻这个消息,满朝上下尽皆默然,接着,又有御史台几位大人上书,请立景帝次子为郡王……

此时,朝野群臣越发的不敢轻易进言了,显然,谁要是在这个时候掺和进去,后果实在难料的很。

不过,到底也有人不怕这个,吏部侍郎王毫安便以后位空悬,不利国事为由,上书反驳,上请皇帝陛下立后,其后又有数人附之,意思不言自明,显是将身家性命都押在了皇次子李全茂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