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页(1 / 2)

乔治·义律是英国贵族,1784年出生,1794年在海军受训。1800年升少佐。1802年升指挥。1834—1835年任英国海军部秘书,海军委员会委员。1837年升为好望角舰队总司令。1840年任英国侵华全权代表和侵华军总司令。同时,他也是查理·义律的堂兄。查理·义律出生于1801年,是英国贵族。1815年入海军,在印度和牙买加服役多年。1822年升少佐。1830—1834年在英国殖民地圭亚那充高级官员,管理奴隶。1834年7月他以大佐军衔随英国政府派驻广州第一任商务监督律劳卑来华,任秘书。第二年任第三商务监督,同年升第二商务监督,1836年升商务总监督。他长期在英国殖民地压迫和奴役当地人民,来中国后积极从事于侵略活动,以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为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子爵所信任。

英国出兵的深层原因,则是为了拥有与巨大的中国市场自由贸易的机会,从而能够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并希望清朝政府能够承认英国是平等国家。而中国因传统的天下秩序、畿服朝贡制度等非平等外交,以天朝自居的傲慢态度,使英国无法容忍遭受轻视和排挤,中国的态度在当时已经进入近代世界的国际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英国将中国的拒绝看作是落后的表现,而部分西方人也有一种在必要时诉诸武力把中国推向近代世界的使命感,认为这对双方都会带来利益。正是清朝的自大、蒙昧与无知,加速正面冲突的爆发。

英国政府的命令传达到印度之后,乔治·义律率领舰队从印度出发,前往中国广东。乔治·义律率领的舰船一共有四十多艘,包括16艘战舰和28艘运输船。战舰中包括三艘三级战列舰,其余的都是四五级战舰!另外,为了防备新华国海军,英国海军印度洋舰队的主力也在马六甲海峡以西活动,以震慑新华国海军,使得新华国海军不敢轻举妄动。乔治·义律率领的陆军则有四千余人,包括第18皇家爱尔兰联队、第26苏格兰来福枪联队、第49孟加拉联队、孟加拉工兵团和马德拉斯工兵团等。

此时,满清政府对于英国的入侵,根本就毫无所知。战争前中国名义上或花名册上有22万八旗以及66万绿营军队。浙江清军“于炮位应装药弹数目,尚未能知,则其平日所称演放炮位,系属虚文塞责,已可概见。防堵海疆,首重大炮,而浙江水路各营镇将备弁,能知放炮之法者,惟黄岩镇标中营游击林亮光尚称谙练,余则绝少其人,各处海口,所安炮位,几同虚设。”

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之后,开始整顿广东的沿海防务,使得广东的防御力增加了不少。但是,除了广东之外,其他沿海各省的海防几乎形同虚设。

战争爆发之初,中方只视英军为蛮夷,认为不具威胁。1840年6月,英军统帅兼全权代表义律领兵到达广州海面,并根据英国外相巴麦尊子爵的指示,远征军封锁广州、厦门(今属福建)等处的海口,截断中国的海外贸易,并于7月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为前进据点。此时,中国沿海地区,除广东在林则徐督饬下稍作战备外,其余均防备松弛。8月,英舰以惊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本来主张战争的道光帝,眼见英舰迫近,慑于兵威,开始动摇,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国书,令琦善转告英人,允许通商和惩办林则徐,以此求得英舰撤至广州,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同时,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将临,同意南下广东进行谈判。10月,琦善署理两广总督。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12月,琦善通过私人翻译鲍鹏与查理·义律谈判,拖延时间。英军南下后,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抚筹防海口,并命两江总督伊里布率兵至浙东,准备收复定海。

查理·义律失去耐心,决定战后再商。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帅船、拖船沉毁11艘。琦善被迫让步,1月25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就是将香港岛割与英国。第二天,英国军队就占领了香港岛。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他虽上书道光帝,力言必须禁烟和重视海防,使被道光帝斥为一片胡言。不过《穿鼻草约》由始至终并未经中国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没有盖用关防印,因此该条约不具法律效力。

1840年12月,琦善与查理·义律在广东开始谈判。由于英国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签订,使道光帝大为不满,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职,派奕山、隆文和杨芳赴广东指挥作战。1841年1月7日,英军也不满谈判的进展,义律先下手为强,出动海陆军攻占虎门的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发起虎门之战。

道光帝闻讯下令对英宣战,派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并从各地调兵万余人赴粤。1841年2月23日进攻虎门炮台,虽然部队英勇抵抗,但不敌英军,虎门炮台最终失陷。2月26日,英军又出动海陆军,攻破虎门横档一线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广州。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殉国。5月21日,奕山令水陆军1700余人,于黑夜分乘快船出动,挈火箭、喷筒,夜袭英船,掷火焚烧。5月22日早晨英军2400人反攻。清军溃退。5月24日,英军对广州发起进攻,一路占据城西南的商馆,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占城东北各炮台,并炮击广州城。广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军尽退城内,秩序大乱,在此形势下,奕山等竖起白旗求和,接受英方条件,签订《广州和约》,英国不但不率部撤离了广州,还勒索广州商家向英军支付了600万银元的赎城费。期间广州民间反英气氛炽热,英国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里一带民众自发武装起来进行抗英斗争。而奕山为了不被皇帝惩罚,便虚报战功,甚至将该战役的惨败说成大胜。

《广州条约》签订之后,战争并未结束。英国政府对查理·义律在广州所获侵略权益尚嫌太少,1841年5月,英国政府否定《穿鼻草约》,改派全权公使砵甸乍来华。1841年8月21日英国舰队有10艘军舰、4艘轮船、22艘运输船搭载英国陆军第18皇家爱尔兰团、第26卡梅拉尼亚步兵团、第49威尔士步兵团、第55威斯特摩兰郡步兵团、第62旁遮普印度步兵师、第66旁遮普印度步兵师北上。

1841年8月25日至1841年8月27日期间,闽浙总督颜伯焘、金门镇总兵江继芸及清军与英军发生战斗,清军炮台共有火炮200余门。江继芸战阵亡,清军阵亡40多人。英军伤亡不详。

1841年9月26日至1841年10月1日期间,镇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率5600清军与英军发生战斗,10月1日英国第55威斯特摩兰郡步兵团、第18皇家爱尔兰团先后冒死登陆前进,清军“所用抬炮至于红透,不能装打。”王锡朋、郑国鸿、葛云飞先后阵亡。英军俘获清军龙旗。英军阵亡军官一名。

1841年10月10日,两江总督裕谦、福建提督余步云、狼山镇总兵谢朝恩率4千清军与2400英军发生战斗,清军全军覆没,谢朝恩阵亡,裕谦吞鸦片自杀,余步云未经战斗逃跑。英军伤亡不详。

1842年3月,清扬威将军、乾隆帝曾孙奕经率大军,定于虎年虎月虎日虎时以生肖属虎的宁夏镇总兵段永福为指挥官,以五虎灭羊(洋)之计,分宁波、镇海、定海三路反攻英军。但是,满清的反击最终失败,损失惨重。

战争进行了一年多之后,满清政府已经被打醒了。特别是道光帝,他已经意识到了,英国的军事实力,远强于满清。满清继续战斗下去的话,必败无疑!

第230章 丧权辱国

1842年5月,英军放弃宁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镇。6月16日发起吴淞之战,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此后,英援军相继到达长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会,以舰船73艘、陆军12万人,溯长江上犯,准备切断中国内陆交通大动脉运河。7月21日,英陆军6900余众,发起镇江之战,遭顽强抗击,被击毙击伤169人后攻陷镇江。8月4日,英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随后英军从燕子矶登陆,察看地形,扬言进攻南京城。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妥协退让,委曲求全,被迫在静海寺、上江考棚等处与英军议和。在谈判期间,由于英军的恶行引发了地方性的靖江保卫战,侵略者死伤13人后败退。

1842年8月29日,耆英与砵甸乍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8月29日,中国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在英军旗舰‘汗华’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满足了英国大多数的要求。

《条约》规定:1、割香港岛给英国。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3、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2100万元的成分是:600万赔偿鸦片,300万偿还英商债务,1200万英军军费。4、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5、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6、享有领事裁判权,英国人在中国犯罪可不受中国法律制裁。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满清政府开始一步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鸦片战争的胜败反映了当时东西方科技以军事为主的巨大差距,打破了满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对外提倡学习西技,抵抗侵略,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许多有学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对于西方科技的进步注意,并著书介绍西方事物。然而包括朝廷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因鸦片战争而改变对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说对于向来所轻视的“夷人”学习。清廷的战败并没有使其进行改革,反而继续行保守的闭关政策,这也直接导致满清政府在面对新华国的进攻时,依旧毫无抵抗之力!

清廷对于《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反应并不激烈,反而对中英两国文件采用平等体制感到不安。在之前,清政府一直以中央帝国自居,视西方为洋夷。但是现在,满清不仅被西方击败,同时双方更处于平等的地位,这让满清的统治者赶到恐慌。

同时,中国的精英人士也彻底迷茫了。几千年来,中国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现在,却被西方国家轻易击败。这使得大家从“天朝上国”的美梦当中醒来,开始睁开眼睛看整个时间。另外,大家也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尽管满清政府依旧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外对西方强国卑躬屈膝,对内进行愚民统治。但这已经无法改变民众日益改变的思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