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嘿然一笑,就把头上的斗笠扣到吴氏的头上,指指远处的房间示意吴氏去避雨,吴氏才要张嘴见丈夫眼神变得凌厉,只好在旁边观看的丫鬟的搀扶下去避雨了。
雨点子稀疏,却很大,掉在手背上就会濡湿一大片,还温乎乎的,来到王安石家麦田收割的人越来越多,不一会就把整片地的麦子收割完了。
等麦子运到谷场上码好垛子,雨点子也变得密集起来,顷刻间天地之间就已经是一片水色。
趁着慌乱,云峥拖着王安石钻进了自己刚才和石中信挖好的草洞里,有高大的麦秸垛子挡雨,这里面显得非常的干燥。
看得出来,王安石累极了,进了草垛子就大口大口的喘气。云峥拿过旁边的琉璃瓶子给他倒了一大杯葡萄酒,被他接过来一饮而尽。
“嫂夫人不会担心你淋雨吧?”
“不会的,她看得出来你找我有话说。有什么话就说吧,躲在草垛里谈话倒也极有野趣,老夫少年时这么干过,没想到还有重温的一天。”王安石虽然依旧在喘气,但是那双眼睛却变得深邃无比。
“你要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说白了就是要通过放贷来收取利息,既然如此,我们大家都简单些,你不用把我们这些人操练的如同狗一样的干苦力。
你打算放贷多少,给个准确的数目,我们大家看看能不能把这笔分掉,一年后绝对会给你两分的利息你看如何?”云峥端着酒杯喝了一口问道。
王安石哈哈笑道:“青苗法,势在必行,给朝廷创造收入只是微不足道的作用,最重要的使命是盘活农业,让全天下都来加大农业的投入,从而产生更多的粮食,云侯因何明知故问焉?”
云峥摇头道:“我没有曲解你的意思,我只是在告诉你青苗法最后的结果,你要是把钱放贷给我们,不但比较有保障不说,还能收到利息,最重要的是还能给大宋的商税带来增加,我想,有这样的收益,你这个三司使应该感到满意。”
“云侯是说青苗法最后会变成高利贷?我只放贷给有田地的百姓,他们只能用在农事上,比如购买牲畜,购买种子,购买农具。”王安石终于听明白了云峥的话。
“不会有区别的,你收两分利,州府就敢收三分利,县衙就敢收四分利,五分利,到了最后和高利贷几乎没什么区别,所以你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借贷给我们,这样不扰民,谁都好过!”
“呵呵呵,青苗法并非老夫首创,他从前朝就已经开始实施了,史书记载效果不错,国家获得收入,百姓扩大了产业。云侯因何会说是高利贷?既然放贷就必然会有相关的律法出台,谁敢犯禁?”王安石盘腿做好,准备好好地和云峥辩论一下。
“老天爷啊,唐末之时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每一个人都是赤贫,除了双手之外别无所长,军阀们将钱物借贷给百姓,为他们创造最原始的劳动基础,所以能收到一时的效果。你怎么把如今的大宋和唐末时期相提并论?”
第二十二章 不怕死的人
王安石面不改色地笑道:“大宋如今就像是一个身染沉疴的人,不管什么法子都要拿来试试的,如果合适大宋就起死回生,如果不行,也没有什么损失!”
“没损失?”云峥瞪大了眼睛小声地问了一句。
“云侯虽然天生聪慧,可是胸中格局到底小了一些,大宋朝的皇位继承就不正,所以从根子上就已经坏掉了,虽说先帝在不停的弥补,却对根子上的病症是没有办法的。
所以才会执行非常彻底的重文轻武的策略,太祖皇帝就是武将,他自然知道武将掌握大权会对国家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两权相较取其轻,所以拉拢文官就成了唯一的办法。嘿嘿,想不到吧,皇家与士大夫共天下就是这么来的。
事实上依靠谁都是错的,阴阳相济,龙虎相交才符合大治的条件。”
云峥喝了一口葡萄酒将酒碗朝王安石扬一下笑道:“听你这句话我是不是该去弹劾你诽谤皇朝?”
王安石无言的笑了一下接着说:“当年黄袍加身可谓名不正,再加上烛光斧影可谓言不顺,(这里的两个典故一个是陈桥兵变,一个是传说赵匡义在谋反败露之后用玉斧砍死了赵匡胤)
皇族气势弱,所以就需要从多方面妥协,这才弄成大宋目前的局面,士大夫占优,就会横行无忌,你刚才说你们可以把我手里的钱都拿到自己手里去做生意,其实靠的就是你们手里的大量土地。
你知道大宋的田赋为何会连年下降吗?原因就出在土地的兼并和投效上,这些年朝廷没有大规模的开垦新的田地,而兼并的风潮却一浪高过一浪,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缴纳赋税的自耕农在减少,士大夫的土地不用缴税,封赏的土地也不用缴税,那么谁该缴税呢?就是农家小户,他们的土地少却要背负最沉重的赋税,如今,赋税实在是不能加了,再加下去天下间就没有自耕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