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页(1 / 2)

笑林皱皱眉头不悦地说:“狄汉臣至今人在惠州当团练使,马军副部指挥使,那里给人当看门狗了,小子一派胡言。”

苏轼拍着手笑道:“这样的猛将难道就不该送到延安路和西夏大战,或者调去山西防备辽人入侵,缘何会放在惠州,你且看看惠州在什么地方就明白了,那是在大海边,猛将去了安逸的地方还能有什么用处呢,难道是抓贼吗?”

笑林胸口中刚刚消散的郁闷之气被苏轼的一番话又给勾引起来,这小子说得没错,狄青这只猛虎确实被放在了温柔乡。

“苏轼不得胡言乱语,朝堂大事岂是你一介黄口孺子可以信口雌黄的,狄汉臣有功于国,现在享几年清福没什么不对。”

见苏轼在和笑林争辩,云峥赶紧出来呵斥。

“有什么好呵斥的,孩子说的半点不假,温柔乡就是英雄冢,那位英雄只要几年不上战场,就不会打仗了,刘备当年还说自己三年未打仗就脾肉顿生,一个团练使用不了几年就成废人了。”花娘揽住苏轼,愤愤不平的反驳,反驳完了之后还小声的鼓励苏轼以后就这样说真话,说实话,做一个好汉子。

“你这是要害死这孩子是不是,他的家教本来就方正,将来的道路注定会非常难走,我打算让他学的圆滑一些,这样他就会少掉很多的灾祸,你这样鼓励他,岂不是要他张开嘴什么都说,那样一来,岂不是成了官场最忌讳的大嘴巴,一旦成了这样的人,不管他的才华如何的横溢,将来的道路也会坎坷异常,并且会招来小人的嫉恨。

我身边人,不求他建功立业,只愿他福寿绵长,云家子弟不做英雄,也不做诤臣,每个人只要能把一生快活的渡过去我就心满意足了。”

第四十九章 我来也

笑林的脸色变了一下,他一直以为云峥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没想到云峥的心思竟然是准备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这样一个惊才绝艳之辈怎么庸碌的过一辈子,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啊,不行,他绝对不能成为那样的人。

“你怎么可以这样?你在豆沙寨不是已经做得很好么?现在为何要退缩?”

“时机不好啊,有一个大人物就要横空出世了,将来人人都说他身负天下三十年的大名,个个都对他充满了期待,所以,我这样的小虾米还是躲远些,早点考上进士,混一个小官去偏远的地方混日子,朝堂上太危险了,不去!”

笑林现在无比的怀念在凌云渡上修建索桥的五沟和尚,自己口舌笨拙,劝不动云峥,只希望五沟回来能感化的云峥,为天下百姓卖命。

云峥无意中从塘报上看到了王安石的消息,这位牛人如今王在鄞县任职,在青黄不接的季节将县政府仓库中的粮食借贷给当地老百姓,等到秋收以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官府,县仓的粮食因而新陈相易,粮食腐坏的危险被消除了。

别人不知道,云峥如何会不知道这就是青苗法的雏形,这家伙从现在就开始了自己恐怖的变法试验,再来几年,就能叱咤风云了,等到仁宗皇帝去世,神宗即位,他立刻就会见神杀神,见佛杀佛了,变法失败不说,还会给大宋开启一个最恶劣的开头,那就是文字狱!

这样的瘟神还是躲远些,不但自己要躲远些,还要教苏轼也躲得远远地,谁只要沾上他,倒霉十年是最轻的。

他那良莠不齐的变法,云峥根本就不敢接受,后世的太宗划了好多块试验田,见种子发芽了,才敢往大田里播种,这位根本就是拍着脑袋想当然的指导天下民生,太勇敢了,也只有神宗这样的热血皇帝才会相信那句著名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屁话!

云峥到现在还不理解王安石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官府把钱强行借给百姓收利钱,这在穷困的地方自然是皆大欢喜,这些钱可以支持来年更好的生产,可是在那些富裕的地方,人家不需要借钱,你非要借贷,这就是明抢了。

每年产生的利息就是他说的那句话“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注脚。

云峥当然不会把这些话说出来,王安石现在不过是一个县令而已,还没有达到可以左右天下的地步,身负三十年大名的说法目前也只有云峥一个人知道而已。

陆轻盈这些天非常的忙碌,总是在按照夫君的话去买粮,只要官府开始卖粮,不管什么价格云家都会大量的买进,现在的云家几乎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粮仓了。

“夫君啊,现在成都府已经有水了,您看稻子也已经种下去了,您还担忧什么,咱家的粮食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官府好像也不愿意给咱家卖粮食了,那些粮商认为咱家也打算做粮食买卖,也不愿意卖粮给咱家,妾身今天可是没少被人白眼相待。”

“不缺粮?你是说成都府不缺粮了?油菜没了,柑橘没了,旱坡地上的杂粮没了,因为没有草,没有多余的粮食,百姓家今年都不养猪,不养羊了,鸡鸭养的也少了,知不知道,这些可都是粮食啊。

人不是光吃米的,还要吃别的,你去看看,那些光吃大米的人,一顿饭能吃多少米,咱家这种总是有菜有肉的人又能吃多少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