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页(1 / 2)

这一门学问在宋代几乎堪称绝学,考进士的时候都会有这方面的考题,云峥之所以把他和百家姓放在一起教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孩子的口音问题。

话就是说给人听的,因为口音的差异,导致各种学问变形,也会产生理解上的误差,云峥在和林县令谈话的时候听得非常的仔细,他的话语里就带着一丝丝的关西口音,很明显这和他的师承有关系,他说的就是官话,也是读书人之间用来交谈的正确语音。

大臣寇准和丁谓在政事堂上,“闲论及天下语音何处为正”。寇准说:“唯西洛人得天下之中。”丁谓说:“不然,四远各有方言,唯读书人然后为正。”宋时读书人与洛阳语之间的差别,类似于现在普通话与北京土话之间的差别。

云峥在上学的时候对这些东西都有些涉猎,而宋朝的韵学,就是根据洛阳话,开封话演变过来的,他在学习这种拗口的发音,所以也要求自己的学生也必须如此发音。

教导孩子自然从首选《三字经》,所谓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就是说有《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这些书可以读。

很可惜《三字经》到现在都没有出现,《百家姓》倒是没有问题,反正从来没有人知道这东西是谁编纂的,北宋初年就已经出现,自己拿来教孩子应该没有问题。

云峥的教学其实就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自己上学的时候古文赏析挂科,是老教授见云峥孤苦无依才叹口气放了他一马,工作五年之后,见到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老人家见了云峥的第一句话就是,可曾重新温习过这门学问?

世事无常,白云苍狗,自己居然错过了最重要的一门学问,自以为侥幸,其实这种侥幸才是最重的惩罚。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卫,蒋沈韩杨……”随着云峥慢慢地念起让他感慨万分的古文,身后的孩子们,也一字一句的跟着念,云二坐在小凳子上,也在跟着念,一时间,一向繁杂吵闹的寨子里,就只剩下朗朗的读书声。

老族长站的远远地,生怕打搅了孩子们读书,寨子里的人也站的远远地,看着自家的娃儿正在跟着先生一字一句的念着书,脖子伸的老长。

长舌妇们闭上了嘴巴,最喜欢嚼舌根的妇人,也乖乖地闭上嘴巴,哪怕平日里视若家人的老牛鸣叫一嗓子,也会立刻挨鞭子……

贫瘠穷困的山沟里第一次有了圣人之音,所以万物收声。

第四十章 踏春

据古老相传,仓颉造字的时候屋外寒风飒飒,鬼哭神嚎,老子在函谷关吟诵《道德经》的时候天摇地动,有大星坠于大泽,孔子于垂柳下教授第一个弟子的时候,天现五彩祥云。

云峥上完第一课的时候特意关注了一下四周,好像一点动静都没有,不由得腹诽:“圣人干点事情又是打雷又是下雨,自己在这个学问的荒漠里教授十三个孩子怎么就连风都不刮一下。”

摇摇头直接进了自己家的竹楼,腊肉立刻就殷情的端来了清水,她知道云峥说完话之后总有喝水的习惯。

先生啊!身价这就暴涨,第二天上山种青稞,结果发现已经种好了,山子他爹憨笑着指指地里,对云峥说:“娃儿会写名字了。”

他凭什么不会写,手把手的教了不下十遍,写出来的字还是像狗爬,苍山两个字在沙盘上看起来惨不忍睹,要是再不会写,云峥今天就准备动用武器砍杀。

十一二岁的娃娃,早就该干些调戏老师,掀掀女生裙子的勾当,现在能写两个字就让父母高兴的大半夜的爬上山给老师家把地种好。

从古到今,父母盼孩子好这件事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腊肉得意地站在门前趾高气扬的接过采桑女手里的新鲜桑叶,检查过干净不干净之后,这才倒进自家的笸箩里,等着半夜的时候给蚕加餐。

家里水牛总是有懂事的孩子早早的牵了出去,吃得饱饱的才送回来,至于柴火,云家从不缺那东西,就连女娃子们去河滩里玩,都知道捡些漂亮的石头回来孝敬先生,因为先生家正在准备在门前铺一条碎石小径。

整个寨子里谁家有花园,要是敢把寨子里弄得花里胡哨的,会被狂怒的老族长连锅都扔到井里去,先生家就不同了,读书人总是和农家有些区别的,见到云峥在种花,老族长大力推荐爬墙虎,说这东西最好,没事干爬的满墙都是绿绿的好看。

这就是云峥教学两天以来收到的好处,第三天早早的给孩子们留了作业,自己赶着牛车就去了豆沙关,萧家少爷的游春会不参加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