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页(2 / 2)

有了中华帝国如此配合,如此照顾盟友的条约,雅曼帝国自然会感恩戴德,到时候就算自己在占领区搜刮的狠一些,威廉二世也一定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如果他们太过苛求,会被别人说成忘恩负义的。

同盟国的阵线已经有些不支,所有中华帝国的援军必须尽快到达,但是西大陆和中大陆的陆上联系掌握在原来的哥萨克帝国,现在的俄国手中,而同盟国和中华帝国都和俄国处于战争状态,根本无法进行运输。

如果从伊斯坦帝国进行转运,就需要通过达达尼尔海峡或者埃斯普鲁斯海峡,在火车和船之间来回倒运货物,这将大大增加运送时间和成本,因此方啸宇开始琢磨着是否再次派出铁血军第三军,以空降的形势进入雅曼帝国,作为增援的第一梯队。

中华空军运力有限,一旦将第三军运过去,势必无法携带过多重装备。西大陆现在的战场都是动辄上百万的规模,铁血军第三军只有五万人,如果再没有重装备,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就在方啸宇有些为难的时候,俄国向中华帝国和雅曼帝国派出了谈判使者,希望能够和同盟国集团签订停战协议。

目前俄国境内的经济状况已经非常糟糕,多年以来政府的不作为,和数年大战的破坏让俄国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基础设施落后,大量工厂倒闭,男劳动力被送上战场,而工厂里剩下的都是女工,昔日麦浪滚滚的田地大面积荒芜,农村劳动力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饥饿在这个国家内部蔓延开来,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再继续战争,无疑是要断送刚刚成立的俄国政府,因此刚刚当选国家总统的乌里扬诺夫立刻派出了亲信托洛夫前往雅曼帝国进行谈判,希望能够实现停火。

虽然同盟国极力希望能够将军队从东线抽调回来,却依然摆出一副不着急的样子,漫天要价。没想到托洛夫象征性的讨价还价了一番,就将同盟国的条件都答应了下来。

很快同盟国与东协各国在雅曼帝国首都埃森与俄国代表签署了《埃森停战协议》,史称《雅曼条约》。条约中规定俄国承认各国占领的俄国领土,并向各国支付总数达两百亿俄国卢布,折合黄金一千吨的赔款,这些赔款将分为三十年还清,由埃森第一国家银行担保,利息三厘。

但是在雅曼帝国和哈布夫斯堡王国在条约上签字之后,中华帝国代表吴琼却因为和托洛夫的意见分歧太大,双方一直无法谈拢而拒不在此条约上签字。

其实中间的主要问题就是中华帝国要价过高,中华帝国要求俄国承认乌拉尔山以东地区全部划归本国,已经占领的乌法等原哥萨克帝国的西大陆领土归高尔察克,今后仍将属于哥萨克帝国。

如果这样的条约俄国签署,无疑会给自己留下祸根,他们和高尔察克军的战争将永无宁日,而俄国红军再发动对高尔察克军这些前帝国余孽的进攻,也会被视为侵略,中华帝国随时可以撕毁合约参战。

第四百三十八章 波士顿人的计划

因此托洛夫要求中华帝国不能支持高尔察克军,同时不能给哥萨克帝国残余势力提供帮助,此外他们对中华帝国要求军队过境也完全不能接受,尤其是要使用南方重要的乌法至明斯克铁路线。

现在俄国还非常虚弱,他们唯一能指望的就是顿河防线,也只有利用这里的地理条件,才能和中华帝国划江而治,一旦这条重要的铁路线交给中华帝国使用,顿河防线将会失去作用。

进入俄国腹地的中华帝国军队一旦依托铁路线发动进攻,先不说俄国红军是否会被击溃,铁路线以南的俄国国土肯定会被分割了。

双方经过多次会晤,托洛夫始终不敢松口,最后高琼愤而离席,直接宣布中华帝国不承认俄国政府的存在,他们将被视为叛军,中华帝国从此不再接受与之进行任何谈判。

在离开会场后一个小时,高琼就坐上火车回国了。高琼的离去是方啸宇的意思,既然俄国顾虑重重,协议无法达成,那么方啸宇只能另想办法。

很快早已装载好军火物资船只从伊斯特帝国的港口出发,驶向了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港,中华帝国的特使也赶赴那里,去会见黑海反抗军头目邓尼金。

最近俄国投入的红军部队越来越多,己方却没有固定的武器供应,因此邓尼金的日子很不好过,部队越打越少,武器也开始供应不上,他只能龟缩在半岛上苦苦支撑,而中华帝国特使的到来无疑是他所希望看到的一根救命稻草。

中华帝国的条件非常简单,中华帝国提供武器和十万原哥萨克战俘,甚至派出空军支援,邓尼金需要向北推进,占据沿黑海铁路线,并将这条铁路线完全打通,向东要占据与伊斯特帝国接壤的高加索地区,向西这要推进到与哈布夫斯堡王国接壤的国境线,并保障这条铁路的安全。

有了足够的武器与人员支持,这个条件并不难做到,在中华帝国特使答应一个星期内,中华帝国承诺的东西就能全部抵达之后,邓尼金也拍着胸脯保证,一个月内保证打通铁路线,并坚决守住。

邓尼金的行动还需要一段时间,毕竟人员重新编组,分发武器,确定行动路线,运送补给物资都需要时间,眼下为了快速增援,方啸宇还是不得不考虑利用空降兵先顶上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