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页(2 / 2)

以近卫军一个连的十八挺03式通用机枪,加上数门迫击炮和一百多支半自动步枪的火力,其战斗力岂是那些拿着单发后装枪的倭兵可比的,结果成群冲上来的倭兵如割稻子般被放倒,等到大部队增援上来,两个大队的驻守倭兵已经损失殆尽了。

完全占据了陆奥港,大量承载着重型武器和后勤补给物资的货船,就可以靠港卸载了。一辆辆载满物资的卡车驶下船头,近卫军第三军和海军陆战队第一军的装备很快就全部上岸了,他们以比南方军群更快的速度恢复了全部战斗力,等到倭国援军抵达陆奥港附近的时候,站在他们面前的已经是一只不可战胜的重装军队了。

大量的装甲汽车架着03式机枪快速推进,将从未见过这种战术的倭军打得连连后退,可是两条腿的倭军又怎么跑得过四个轮子的汽车,刚刚增援上来的两个师团的倭兵被彻底打散了编制,逃入了山林之中。

陆奥港的易手,造成了倭军北方防线的全面动摇,在海军陆战队第一军的侧击之下,驻守轻津半岛的倭军怕被登陆的中华军合围,也被迫选择了后撤,佯攻数天的虾夷军这才得以登上了倭国的土地。

由孙仲连和张仲麟指挥的两个军群,全都非常顺利的登陆倭国领土。虽然被中华帝国的军队登陆成功,倭国政府却并不担心,相反他们还非常兴奋,在他们看来翻盘的机会终于来了。

这次作战,中华帝国投入的军队数量并不多,北方的中华军有两个军十万人,加上十万的虾夷军队,也就是二十万人。

南方多一些,中华军也只出动了五个军二十五万人,而倭国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疯狂扩充,却已经有正规军三十个师团,另外还有五十个预备役补充师团,总人数达到了一百六十万以上,倭国政府认为自己是内线作战,战士们的作战意志非常强大,补给又快捷,应该能够战胜来犯之敌。

第三百三十二章 潮汐行动(下)

倭国政府的小算盘打的很响,只要自己的陆军击败了这些登陆的中华军,他们就有了谈判的资本,就可以让中华帝国屈服,至少不会追究己方开战的责任,如果能够再抓一些俘虏,他们就有翻身的可能了。

为了达到平等谈判的目的,倭国军方派出了优于中华军数倍的兵力,希望可以借着人数优势战胜对方的装备优势,这也是现在正打得如火如荼的西大陆战场上所惯用的做法,依靠人数优势取得火力优势。

倭国高层想的太简单了,以方啸宇的智慧又如何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实力强大的中华军很快就会让这些没什么见识的倭军知道,战争还有另外一种模式。

经过几年的准备,中华帝国的各级军队都已经完成了换装。近卫军和国防军都换装了新的03式枪族,所有部队也都配备了卡车等运输工具。

而近卫军更是改编成了装甲军,每个近卫军都有三个装甲师,每个师拥有三个装甲团和一个机械化步兵团,一个炮兵团,这样一来每个师就拥有战车三百三十辆,卡车一百五十辆,各型火炮一百多门,此外侦查部队还有一些吉普车和摩托车。

而中华帝国装备的战车也不再是实验性的风狼战车,而是最新型的灰熊1型中型战车,这种二十二吨重的战车拥有七十毫米厚前装甲,和二百六十马力的汽油发动机,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四十公里,采用扭力轴悬挂系统,拥有乘员五人,配备五十毫米四十倍径火炮一门,七毫米机枪两挺,一次加油后可以行使一百五十五公里。

北方军群司令孙仲连依靠陆奥港的充足补给,采取了平行推进的战术,北方军群依托战车为先导,步兵跟随的战术,一点一点的挤压倭军的防守空间。中华军两个精锐军兵分两路,两个锐利的进攻箭头直指青森与弘前两市。

在登陆作战中,虾夷军担任的是佯攻任务,但由于他们的军事素质太差,许多时候不懂得保护自己,指挥员的能力也很有限,佯攻差一点变成了强攻。佯攻搞得真实一些是好,由于他们的攻击力度够大,让倭军更快的抽调了兵力,但造成的问题是虾夷军伤亡也不小。

仅仅几天时间,虾夷军就伤亡了上万,好在中华帝国的野战医院就设立在虾夷岛上,有他们对虾夷伤兵就近进行抢救,这才让死亡人数没有超过一千人。

虾夷人毕竟是中华帝国的新盟友,结盟时间不长,人心未附。如果让他们伤亡过大,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现在北方军群还要靠着人家的地盘进行补给,孙仲连自然不能不照顾一些,如果死伤太多了,他的面子上也不好看。

为了降低虾夷军的伤亡,孙仲连这次只让他们作后面打扫战场的工作,前面开路的全都换上了中华帝国的精锐部队。

青森县驻守了倭军第二十八师团、第三十五师团、第一百零三和一百零五预备师团,总人数八万多人,面对着近卫军第三军的五万兵力,倭军并没有多大优势,这也是因为南面更靠近倭国的经济中心,大量兵力被抽调到那里的缘故。

“炮兵覆盖射击。”随着指挥官的一声令下,密集的炮火覆盖了青森县的全城,这里是倭国,就算全都打烂了孙仲连也不心疼,因此他给部队下达的任务就是全力攻击,不用吝惜弹药不用留手,只要尽量避免己方伤亡就可以了,对于是否打烂城市,这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有了这样的指示,炮兵指挥官自然是发动了全面炮击,各种口径的火炮悉数登场,密集的炮火丝毫没有选择性的覆盖全城,将守在城中想要巷战的倭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倭军指挥官本来认为中华帝国的军队为了搜刮城市补贴战争损耗,会尽量保存城市的完整,只要将军队分散在城里就能抵消对方的炮火优势,没想到对方毫不顾惜城市,直接炮火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