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有德穿越前的时空,曾经有不少人预言那些移动到中国来的工业生产,会最终向其他国家转移,以追求更低的人工成本,并且以此断言中国多少年内必将崩溃。只可惜这些人倡导的崩溃论存在了二十多年,他们预言的新的产业转移却并没有发生。
理由很简单,那些工人工资比中国低的国家,要么基础建设和中国差距太大,无法承担现代工业,要么人口受教育程度太低,无法提供足够的合格的产业工人,所以资本就算垂涎他们那里的低工资,却没有办法将自己的产能转移到这些国家。
所以,在未来,基础设施和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将会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十亿文盲,那就只是一群文盲而已。而十亿受过足够基础教育的人口,那就叫人力资源。”林有德抓着黄训的肩膀,“你明白吗?所以,我们必须要兴办教育,而这个投入几乎不能产生什么回报,正因为这样,这才需要我们来做。除了我们和新明政府自己,没人来中国投资教育了。”
“我明白了。”黄训点点头,同时伸手调整了一下助听器的位置,“这么多年来,你对未来的预判就没有错过,我这次也相信你。我亲自负责这个事情,只要资金到位,立刻就开始。”
“你要组织一群有足够热情、同时信仰坚定的年轻人,把他们派去建立这些学校并且任教。那里的环境肯定会非常艰苦,所以一定要派品行最优良、信仰最坚定的年轻人去。你告诉这些年轻人,只要他们在山区任教五年,等他们被替换回来的时候,就会获得去海外nerv总部学习的机会,在总部他们可以学习他们想要学习的任何学科,我负担他们学习的全部费用。”
“你是打算通过艰苦的环境考验这些年轻人。”黄训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
林有德笑了:“没错,那些坚持下来的年轻人,如果还怀着一颗追求科学的心,他们就一定能成为出色的科学家。顶尖的天才是可遇不可求的,但那些中层的科学家却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大规模的培养。我预计,这样的培养大概三十年后会展现出它的威力。”
林有德这个说法有自己的根据。在另一个时空,共和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基础教育还处在非常原始的阶段,但是在北上广等有条件的大城市,国家还是狠抓了一下青少年的教育工作,而是抓的方向和后来的高考指挥棒时代不一样:那时候小学生和中学生们被鼓励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在这些一般由少年宫组织的兴趣小组中,孩子们操作无线电收发报、制作无线遥控的航模、甚至自己制作收音机!这批孩子经过十几年的成长,又经历了大时代的洗礼之后,其中很多人进入了科研第一线,成为国家高精尖技术的中坚开发力量。
而在应试教育时代,虽然它有着诸多的弊病,但是这个时代中国同样完成了给十多亿人口扫盲的伟大创举,看看隔壁印度,人口少得多,结果到林有德穿越前也没能消灭文盲。另外,应试教育确实让中国人在数学等领域的平均水准比世界要高出一头。
林有德高中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流行去做日本东京大学入学测试的数学考卷,当时大家都觉得好特么简单,并且纷纷立志要去留学,考东大,泡成濑川奈留。不过后来大多数人都被东大其他科目的考卷给击败了——原来东大的考试只是数学对国人来说比较简单而已。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全民教育程度做基础,中国才得以进入快速膨胀的时期。
“科教兴国。”林有德用力拍了拍黄训的肩膀,“哦对了,你不能把全部的年轻人都送去普及基础教育,你要把那些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上有专长的人发掘出来,并且把他们全都送到德国来学习,明白吗?”
“了解了。”
林有德点点头,然后长舒一口气:“好了,这事情就这么定了。现在时候不早了,我们吃饭吧。”
吃饭的时候,黄训注意到林有德一家中的新面孔。
“这位小姑娘是……”
“这是我亲戚的孩子,我收做干女儿了。来,明妃,叫黄叔叔好。”
“黄叔叔好。”
黄训笑着对林明妃点点头,随后用开玩笑的语气对林有德说:“说起来,你的其他几位公主还没有交过我叔叔好呢。”
“黄叔叔好。”苏菲立刻开口道,“其实我有说的,你没听到。”
后面还附带了给自己和老爸开脱的话语。
小璐看了眼苏菲,赶忙也说道:“黄叔叔好。之前我都没有叫,是因为没人告诉我应该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