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找到空当端枪一看,第一辆苏军坦克呆在原地没动,而且除了发动机位置,它的炮塔前部多出了一个正在变暗的热源。
干得好!
林恩在心中呐喊一声,旋即平移枪口。再既不能开灯,又没有得到友军灯光支持的情况下,后面六辆苏军坦克难辨敌我,又不愿停在路上被动挨打,干脆各自转向驶下公路,原先的纵队自是没了形,而那些随行的苏军步兵这时候也是两眼一抹黑,有的还能跟上坦克,有的却还在沿着公路继续往前走。
碰到这种情况还有什么好等?直接点射,一个接着一个点。这一刻,林恩化身成为真正的暗夜杀手。技术就是王道,加上布鲁尔的配合,红外线望远瞄准镜中的人影一个接着一个倒下了。
苏军士兵们虽然看到暗红色的子弹从路边飞来,但他们慌乱仓促的反击却没多少是真正形成有效威胁的。
咚!
街口方向传来的炮声是那样的从容,就像是一个老练的猎手在不慌不忙地击杀愚蠢笨拙的野猪。此时此刻,林恩在红外线瞄准镜中看到了极其精彩的一幕:闪耀的光团飞逝而过,在一个热源前方位置迸发出耀眼的焰光,一朵绚烂的烟花就在眼前绽放!
受这激烈枪炮声驱使,又一发枪射照明弹终于升空,它所能够提供的光亮虽然有限,却更易于控制位置。雪白的光笼罩着街口,也为稍远处的人们提供了一些微弱的光线。很不幸的是,驰援而来的苏军坦克和战斗步兵正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这样一来反而暴露在了明处,林恩手下的兄弟们看准时机加入战斗,在突击步枪和冲锋枪的嘶吼下,仅剩的那几名苏军步兵也旋即命陨于此。
第127章 步兵万岁
短短5分钟不到,7辆足以代表二战苏联军事工业水平的t-3485坦克被悉数干掉。
德军的豹式坦克和三号突击炮使用的都是75毫米口径炮,但林恩完全可以判定,己方“夜豹”是这场发生在200米内的超激烈炮战的唯一主宰者。犀利而精准的炮火,敏捷而迅速的移动,加上步坦呼应、默契配合,这一仗干净利落,漂亮至极!
此间一战,林恩和自己的战斗组少说也干掉了30名苏军士兵,包括随同坦克作战的苏军步兵以及从受损坦克中逃出的苏军装甲兵,然而他有心喝彩却难掩心中的深深遗憾: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凭借强大的战略轰炸力量对德国实施了长时间高强度的猛烈轰炸,致使德国的军工体系早早陷入崩溃境地,别说是大规模的军工生产,就连正常的武器维护也难以保持,类似虎王、夜豹以及-262这种拥有明显优势的技术兵器,恐怕永远也无法达到足以扭转战争局势所需的数量了。
这意味着类似的经典战斗仅仅是帝国末日的昙花一现,除了证明德意志军人出众的勇气与作战技巧,别无它用。
换上弹匣,林恩毅然转身,朝自己手下的士兵们呼喊道:“第167战斗组,跟我前进!”
干掉了增援而来的苏军坦克小队,德军突围部队亦不作停顿地重整攻势。此时街口侧旁区域仍有许多的苏军步兵,他们虽不能在中远距离上威胁到德军的两辆战车,却可以凭借密集的枪弹阻击随行的德军步兵,并在距离足够近时利用反坦克手榴弹、燃烧瓶等武器有效攻击德军的两辆战车。结束了炮战,“夜豹”和三号突击炮一边朝着街口缓缓推进,一边用车载机枪对苏军藏身的废墟地带进行压制性射击,然而很明显,这难以大量杀伤那些依托残墙断壁进行阻击的苏军步兵们。
除了沃夫鲁姆保护着爱娃·符特里奇跟在后头,林恩带上全部士兵意图一鼓作气消灭街口东南角的苏军士兵。不过,在一片漆黑的环境下,真正能够发挥战斗作用的仍是他和布鲁尔这样的夜战兵。两人端着装配红外线探照灯和红外线望远瞄准镜的44突击步枪,以并不标准的双人战术队形交替掩护着前进,迅速逼近苏军士兵们部署防御的废墟地带。这时候,大部分苏军士兵仍把注意力放在了街口方向,但刚才林恩那边毕竟发生了激烈交火,有一些苏军士兵已经反向实施警戒防御,一旦察觉到有敌人靠近,他们便以冲锋枪和手榴弹进行非常坚决的阻截。
浓重的黑暗固然遮蔽了肉眼视线,可不论是盲目扫射的子弹,还是闭眼投掷的高爆炸力进攻型手榴弹和多破片防御型手榴弹,对进攻中的步兵都是非常直接的威胁,而林恩他们即便时时刻刻盯着红外线夜视装备,也无法提前规避敌人的子弹,更无法识别出一枚即将爆炸的手榴弹。
既然偷袭不成,林恩当即更改战术,向士兵们下令道:“跳跃前进!”
在“吸血鬼”突击队的战术指令中,“跳跃前进”当然不是蹦蹦跳跳地前进,而是指在进攻过程中利用地形相互掩护,以“停-进-停-进”的方式突破敌人防御,而这种战术又被称为“步兵突击”。它最早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当时为了打破堑壕战的僵持,德军在一线部队挑选经验丰富的老兵组建了“风暴突击队”。进攻发起时,多个突击队利用堑壕、弹坑和一切可以利用的掩体交替前进,并充分运用迫击炮、手榴弹、冲锋枪和喷火器实施阵地突破,在西线最后几场攻势中屡次突破协约国军队的防御阵地,表现相当出色。只可惜在这场比拼耐力的战争中,得到美国参战相助的协约国一方最终熬到了胜利。
觅到一处只剩小半段的断墙,林恩停了下来。透过红外线望远瞄准镜,他可以非常清楚地观察到数十米外的目标。虽然多数人影都只有上半截,他仍然自信满满地点射猎杀。在几乎枪枪不离目标的情况下打了半匣子弹,本以为对面的火力会就此减弱,可在黑暗中飞射而来的子弹不但没有减少,看起来还增加了!
林恩心有不甘,但理解起来也很简单:苏军士兵基本是在依托掩体进行阻击的,自己打的不偏,可子弹飞行毕竟是需要时间。对方只要及时低头、伏身,完全有机会避开子弹。如此一来,隔着好几十米的点射效果自然要打上折扣。
以目前的战斗形势,拖得越久对敌人越有利。林恩脑筋一转,对不远处的同伴喊道:“安东,你带着大家在这里牵制敌人火力,小心推进!布鲁尔,你跟我从右侧迂回!”
不知不觉中,习惯于躬着腰行动的“卡西莫多”成了林恩最得力的帮手。两人迅即起身,避开苏军火力凶猛的正面,踩着大大小小的破砖烂瓦,翻过了高高低低的断墙残阶,跌跌撞撞地来到了一处坍塌的大型建筑前。林恩用红外线探照灯一扫,发现废墟顶部位置有两个若隐若现的残影。
“布鲁尔,掩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