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页(1 / 2)

赝品[校对版] 叼狼 2382 字 20小时前

那副将递上探马传回来的情报,然后在旁解释道,“今日一早,整个雁门关的北面山谷上,都有契丹人的人马进驻,据探马粗略测算,人数应该在五万以上,而且以骑兵为主,属下以为,他们恐怕是要大举进攻了!”

我将那情报细细地看了一遍,开始认真地考虑起来。

如此大规模的用兵,领军之人自然非同小可了,只是不知道他到底是谁?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是能知道对手是什么人,自然又多几分胜算,于是我问道,“可打探到了敌军的大将是谁?”

那副将有些惭愧地回答道,“属下也曾特意交待过,不过敌人的戒备相当森严,我们的探马难以接近,只是遥遥看到,辽军大营之中的旗帜,上面所书的都是耶律两字!”

“耶律——”我摇了摇头,这个答案同不知道没有什么分别。

耶律是辽国国姓,许多皇族贵戚都可以是领军的大将,从旗号上面自然是无法识别了,只不过,能够指挥大军作战的耶律族人之中,佼佼者也就是那么几个而已,最为出色的,也就是耶律斜珍与新近改姓耶律的韩德让罢了!

这两个人在大辽都是为高权重,难道他们会亲自前来吗?我有些琢磨不透,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

第012章 急转直下

辽军一改以往急功近利的快速进攻方略,转而在燕门关外拉开了架势,大造声势,五六万人的营帐一字排开,从远处看起来连成一大片,如同一个个圆顶的小坟丘。

“引而不发,待到爆发的时候,威势一定非常惊人。”我每天都要接到十几份儿探马的回报,密切地关注着对面辽军的每一个细节活动,甚至连营帐的增减与他们每天什么时候造饭,什么时候操演,什么时候休息都了解得清清楚楚。

辽军这回是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既不来关前挑战,也不搞夜间偷营,仅仅是驻扎在对面而已,而我也压下了众人要求突击的建议,按兵不动,双方和平相处,倒像是做邻居一般,雁门关前的气氛相当地怪异。

“大人,辽军有动作了!”这么僵持了两天后,手下忽然来报。

我立刻出了大帐,登上关头,像远处望去。

果然,排列的整整齐齐的辽军大寨大门洞开,里面的人马在当中让出了一条由北自南的通道,将堵了几日的南北通道打开了一道缝隙,象是为什么人让道一样。

“拿我的千里镜来——”我吩咐七郎道。

七郎会意,很快地从行囊里面将当初自制的望远镜取了过来。

透过不算很清晰的水晶镜片,我将视线一点一点地向远处推移过去。

虽然成像还不是很理想,看到的影象甚至有些变形走样,但总体上来讲,望远镜的实用功效基本上还是达到了。辽军大寨距离我们的关隘不过是七八里而已,从望远镜里面,我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契丹骑兵马匹上的金属装饰和防具,甚至可以看清楚每个人的发型大概是什么样子,是中间秃还是两头秃。

再向北望去,影象就不是很清晰了,只是远远地看到一片烟尘铺天盖地。

“难道契丹人又要增兵了?”观察完敌情后,我的心中一沉,久久不能言语,隐约之中还有些不详的预感。

我依稀记得,在金沙滩之战后,宋辽两国都在尽量避免大的军事冲突,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了后来的宋真宗即位后,才有了萧太后亲率契丹大军南下,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御驾亲征,双方达成了著名的檀渊之盟,相安无事数十年,可是按照我现在观察到的景象,契丹人这次来势汹汹,丝毫不亚于上次大战,难道说他们已经准备好了要发动一次全面的战役?

周围众人见我脸色不善,一时之间也不敢发问。

就在我费力猜想对方的真实意图的时候,朝廷的使者到了。

太宗皇帝对我在雁门关守将遇刺身亡后,挺身而出力挑重担的行为表示首肯,并且说很快朝廷就会增兵来援,吩咐我一定要尽量避免首先挑起冲突,争取用外交手段使辽兵退去云云。

我看了使者带来的谕旨后,一阵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