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页(1 / 2)

面对众人的叫骂,鲁肃一个人根本无法招架。现场全都是这些士族才子的声讨声。

这里混乱喧嚣的情况立刻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人们纷纷围观过来。

在场面上鲁肃虽然处于绝对劣势,但鲁肃夷然不惧,依旧条理分明地反驳着以白衣儒生为首的这十几个士族儒生。

周围的人静静地看着,很快明白了前因后果。于是现场顿时分作两派,一派支持白衣儒生,另一派则支持鲁肃。支持白衣儒生的基本上是士族子弟,而站在鲁肃一方的则几乎全是寒门才子。

本来只是鲁肃同白衣儒生等少数几个人的争论,现在已经升级为所有儒生都参与的大论战。

争论的问题终于从相互人身攻击中摆脱出来,上升到国家大事的高层次。不过争论的话题却仍然围绕着陈楚这个焦点人物。

“陈楚身为朝廷大将,手握数十万精锐,进入洛阳后便不思进取,置陛下安危于不顾。请问这是为臣之道吗?”

白衣儒生咄咄逼人地质问道。

如果这话问其他的人,或者对方会无话可说。但他问的是鲁肃,鲁肃这个人其实并不把此时的汉庭放在心上,而且他还拥有这个时代少有的战略智慧。白衣儒生问鲁肃这番话,无异于班门弄斧自取其辱。

鲁肃轻轻一笑道:“征北将军是朝廷大将不假,目前在洛阳的军队有二十万也不假,但这二十万大军中却有十万是不久前归附征北将军的原董卓军。先不论这支军队的实力如何,单就这支军队的成分来说,短时间内攻击董卓是不合适的,而且是非常冒险的。你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吗?”

白衣儒生哪里懂得这些。他学的是诗词歌赋,擅长的是花前月下吟诗作对。让他思考军事方面的问题真是太难为他了。

白衣儒生虽然不懂军事问题,但气势依旧不减。只见他依旧高昂着头用非常理所当然的口吻说道;“董卓新败,麾下军队损失惨重,此时乘势出击岂有不胜的道理!”

“你知道董卓在陕西的实力吗?你知道函谷之险吗?你知道羌人同董卓的关系吗?”

鲁肃一连问了三个个问题。

白衣儒生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但他却道:“这些根本就不重要!只要陈楚有心,就一定能攻克函谷关!到时陕西忠义之士必将群起响应!大汉一定会像光武之时一样获得中兴!”

白衣儒生这番空浮但却激昂的言语顿时赢得满堂喝彩。不仅是士族儒生,就连寒门才子中也有很多在为他喝彩。

鲁肃不禁在心中叹了口气,他感到非常辛苦,同这些不懂军事战略的人讨论军事战略问题真是累人!

鲁肃真不想同这些白痴再讨论下去了,但此时的情况却使他不得不继续,“董卓在陕西根基很深,随便就能在短时间内组织起二十万大军,再加上他同羌人的关系,董卓至少可以有三十万军队守陕西。而函谷关乃天下险关,当年秦国就是据此才得以对抗东方六国。董卓将重兵集结于函谷关上,征北将军他就是再厉害,也不可能就凭借手上的二十万军队打破函谷关!况且这二十万军队中还有十万是没有什么攻城能力的骑兵。”

鲁肃一番细致的分析让所有人露出思考的神情,许多人不禁微微地点着头,其中还有不少是士族儒生。

白衣儒生已经无话可说了,在对方细致分析的面前,他根本就没有反驳的余地。

不过虽然白衣儒生词穷了,但卫仲道却还有话说。他将问题的焦点一转,转到了陈楚的品格上。

第122章 可笑的思想

“咱们是读书人,谈论这些粗鄙之事做什么!才能是否出色都是细枝末节,如果没有好的品格,才能越出色越是大汉的祸害!”

卫仲道代替那白衣儒生走上前道。

鲁肃不禁在心头一笑,他怎么觉得这话就是在说他们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