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塔里塔里岛的形状象一个铁锤。中华军队计划先在该岛突出部实施牵制性登陆,以便把盟军从它构筑在锤柄约三分之一处的主要设防地带吸引出来。2小时后,中华军队在盟军的主要设防地带进行第二次登陆,以便将盟军拦腰截断。
但总这一企图未能圆满实现,因为盟军基本上留在主要设防地带未动,准备伺机对登陆部队进行反击。中华舰炮火力支援和舰载机的航空火力支援都很得力,上陆战斗没有遇到多大抗击。
但是,地面部队刚一上岸,便迅速夺取胜利,也把支援的舰队解脱出来。
这是登陆战的重中之重,必须要快。一旦登陆战陷入困局,便对局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如果预定攻占的地域狭小,物资消耗不会超过补给能力的话,速战速决就会打乱敌人的阵势,使其次去坚决抵抗的机会。在这种情势下,对负隅顽抗的孤立之敌可围而不攻,留待后续部认歼灭之。
后世二战初期,美国就吃了这方面很大的苦头,没有登陆作战经验的美国陆战队士兵,已经上岸的部队,受到几名狙击兵或者一两挺机枪的阻击,就几个小时不能前进。夜间,偶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神经过敏,甚至开枪射击,放弃阵地。这从经验不足、训练不当的角度来看是不足为奇的。
两个小时后,中华军队占绝对优势的登陆兵才以死2人、伤52人的代价,占领了布塔里塔里岛。盟军除陆战队1人、工兵和劳工104人被俘外,其余全部被歼。在布塔里塔里的战斗中,中华军队与盟军的兵力对比是06:1。
盟军部置在中太平洋的飞机,由于这几个月来前去保卫澳大利亚,已经受到很大消耗。
因此,中华航空母舰足以保护吉尔伯特登陆部队的安全,使其不因空袭而受到任何损伤。
在实战过程中,没有一小队盟军战机飞临马金环礁上空,盟军虽对塔拉瓦进行两次小规模空袭,但未获得战果。
在最初6天中,盟军唯一的一次较大的空袭是,20日晚从马绍尔群岛起飞16架鱼雷轰炸机,袭击了当时位于塔拉瓦以西约30海里的航空母舰特混大队。这些鱼类轰炸机被击落11架。但有1架飞机投射鱼雷,击中一艘行动缓慢的补给舰。该舰有17人死亡、43人负伤。弹药舱、锅炉舱和后机舱进水,不得不驶往富纳富提抢修。
南部突击部队,以塔拉瓦环礁中唯一设防的贝堤奥岛为其主要进攻目标。贝提奥岛细而长,全长为2海里,是盟军在吉尔伯特群岛的一个据点,也是当地的一个行政中心。
岛上约有12600名盟军海军队战队。此外,岛上还有1000名盟军的工程兵和1200名朝鲜劳工。其中有一部分工程兵受过军事训练,配有武器。因此,该岛盟军部队应估计为13000名。
中华军队的登陆部队是海军陆战第二师,约有16000人。这个师大多数人是经过瓜达尔卡纳尔岛作战考验的勇士。
该师留一个团作预备队,以便根据需要去支援马金或塔拉瓦的登陆作战。其余两个团全部用于进攻塔拉瓦,由其中的3个营担任突击上陆任务,以另外3个营作为后续梯队。
各营的登陆兵均为900人左右。内此可见,登陆部队的兵力是不足的。突击上陆的兵力至少要比抗登陆的兵力多2倍。这已成为一条军事原则。
在这次登陆作战中,海军陆战队既需要在兵力方面超过敌人,也需要在支援兵力方面胜过敌人。
为从海上夺取贝提奥岛,对进攻的一方提出了一个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这个小岛的防御能力不仅仅取决于守岛部队的质量和数量,还与该岛难以接近的天然条件有关。在这个小岛的四周,散布了一条宽宽的珊瑚礁。低潮时,海水刚好可以淹没这些珊瑚礁。
盟军使用水泥、珊瑚、钢筋和铁蒺藜等,在该岛四周的礁盘上构筑了障碍物,迫使登陆艇必须通过盟军岸炮控制的航道才能靠近该岛。
盟军还沿着高潮时的水线,在海滩上构筑了一道四米高的壁垒。这道壁垒是用椰子树圆木构筑的,极其坚固,只有使用重炮才能将其摧毁。在壁垒后面,构筑了许多火炮掩体。有些掩体是用椰子树圆木和砂袋构筑的,也有些掩体是钢筋水泥结构的,有堑壕与后方相通。工事里的火炮和机枪可从壁垒后面对登陆艇只射击,以控制航道。
此外,在壁垒上还设有射口,可对进至水际滩头的敌人进行射击。岸上配备有野炮、高炮和203毫米的岸炮。在岸滩防御工事的后面,特别是在机场附近,设有半地下掩体。
这些掩体是用角钢和椰子树圆木构筑起来的,在圆木和波纹铁板的上面,再覆盖两米厚的砂土,看上去很象爱斯基摩人的雪屋。在掩体之间,构筑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指挥所,其壁部和顶部厚两米。
盟军使这个海岛完全要塞化以后,守岛部队的日本方面指挥官柴崎惠次海军少将便夸口说,就是来100万人,用100年,也攻不下这个贝提奥岛。
要在这个设防坚固并有重兵把守的小岛实施登陆,当然不会不遭到抵抗,也不会仅仅受到一些轻微抵抗就轻易取胜。
中华军队本应首先占领该岛附近的一个小岛,以便配置火炮,支援上陆战斗。但因舰队必须从支援上陆战斗的任务中迅速解脱出来,而未能这样做。